缓和的衰退与苏联的扩张,1973~ 1979(第20/27页)

但反对干涉的决定当时似乎还不是最终的决定。“三驾马车”起初的干涉主义立场为未来招来了麻烦。率领阿富汗“沿着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前进”的不切实际的计划并没有放弃。实际上,在塔拉基离开莫斯科后不久,葛罗米柯、安德罗波夫、乌斯季诺夫和波诺马廖夫就在他们给政治局的备忘录中重申了这一点。结果,苏联增加了对喀布尔政权的物资投入,而且苏联顾问——大多是军人和克格勃——的数量估计也达到了4000人。

当阿富汗在塔拉基和阿明之间再次发生权力斗争的时候,事实证明,所有这些做法都是灾难性的。实际上,这一结局本来是可以预见到的。作为领导人,哈菲佐拉·阿明要更加精明干练,其为人做事非常像伊拉克的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阿明的角色原型是约瑟夫·斯大林:在政权建设方面,他依靠残忍的武力;为了追逐自己的野心,他不惜冒极大的风险。他在建立阿富汗军队和镇压赫拉特叛乱时的能量,为他赢得了苏联军事顾问的同情。然而,勃列日涅夫支持塔拉基。1979年9月初,这位阿富汗总理在赴哈瓦那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后回国途中在莫斯科作短暂停留。勃列日涅夫和安德罗波夫告诉他,阿明正在策划推翻他的军事政变,而且刚刚把他的人从安全部门的关键岗位上拿掉。现在我们有理由相信,那次谈话之后,克格勃连同驻喀布尔的苏联大使馆一起,曾经试图除掉阿明,结果未能得逞。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阿明逮捕了塔拉基,并于10月9日下令将其捂死在他的牢房里。之后,阿明又驱逐了苏联大使。勃列日涅夫的宠儿被暗杀,这让总书记本人在情感上突然间也被卷进了阿富汗的革命事务。据说,勃列日涅夫曾经对安德罗波夫和乌斯季诺夫说:“这个阿明是个什么样的渣滓,连与他一起革命的人都被他捂死了?阿富汗革命现在谁来掌舵?别的国家的人民会怎么说?人们还能信赖勃列日涅夫说的话吗?”从这一刻起,苏联武装干涉和除掉阿明的势头就开始增大了。在塔拉基遭到谋杀后不久,勃列日涅夫的对外政策助理亚历山德罗夫-阿根托夫据说就告诉国际部的一位官员说,派部队到阿富汗已是势在必行。

之所以会对不干涉的决定进行重估,很可能跟1979年1月之后伊朗革命的迅速升级——同年3月31日在伊朗宣布成立伊斯兰共和国——以及伊朗迅速提高对阿富汗西南地区激进叛乱分子的支持力度有关。克里姆林宫的各位领导人不可能知道,伊朗革命将开辟激进伊斯兰运动的新时代,而且它比冷战和苏联存续的时间还要长。他们怀疑而且起初还严重夸大美国与阿富汗的愈演愈烈的激进主义运动的联系。乌斯季诺夫和安德罗波夫,特别是亚历山德罗夫-阿根托夫,开始专从苏美零和竞争的角度考虑阿富汗问题。在伊斯兰极端分子于1979年11月4日占领美国大使馆之后,美国军队开始进入波斯湾,这让总参谋部惊慌起来。瓦连京·瓦连尼科夫(Valentin Varennikov)将军回忆说,“我们担心如果美国被赶出伊朗,他们就会把自己的基地转移到巴基斯坦并占领阿富汗”。据说,令国防部部长乌斯季诺夫感到不解的是:如果美国人在我们的鼻子底下进行所有这些准备工作,那我们为什么就该低调,小心行事,而且还丢掉阿富汗呢?在这样的形势下,克格勃从喀布尔发回的关于阿明在耍两面派并秘密会见美国人的报告就让人更不安了。几年前萨达特的背叛加剧了人们的猜疑。

苏联做出除掉阿明并“拯救”阿富汗的决定是苏联最高领导层,尤其是负责制定政策的“三驾马车”“团体决策”的一个突出案例。在10月和11月的某个时候,安德罗波夫支持乌斯季诺夫的意见并开始策划入侵。葛罗米柯和亚历山德罗夫-阿根托夫接着也表示同意。这几位最高领导人对于准备工作守口如瓶,政治局的其他成员以及他们自己班子中的分析人员都不知情。按照“三驾马车”的想法,最重要的任务是争取勃列日涅夫的支持。1979年12月初,安德罗波夫向他摆出了主张入侵的种种理由。他写道:“现在没有办法保证,阿明为了确保他的个人权力,不会跑到西方那边。”这封信建议策划政变,推翻阿明并让遭到流放的那一派阿富汗革命者在喀布尔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