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唐惊变,繁华盛世过眼云烟(第7/19页)
李隆基统治年间,唐朝的文教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四部图书的分类正式被国家官方图书馆所采纳,就是在这个时期。当时的藏书十分丰富,一共有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代学者自己著的书就有两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书多得简直让人眼花缭乱。李隆基曾经组织鸿儒学士,在集贤书院校订四部图书,编订《大唐开元礼》,这是当时最为完备的礼仪书籍,之后不久又完成了《大唐六典》的编纂,是当时最为完备的行政法典性质的文件。李隆基还大力提倡教育,广泛设立公私学校。允许百姓设立私学,下令天下的各个州县都要设置一所学校,招收更多的学生来上课,以致于当时的老人小孩都十分懂礼。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也生活在这个时代。
最能形象地说明开元时期的繁荣局面的是杜甫的那首《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历经坎坷,鉴真东渡日本
唐朝时,扬州的佛教十分盛行,这里云集着中外僧人,佛寺多达三四十所。其中有一名僧人叫鉴真,俗姓淳于,生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他是扬州江阳县人,鉴真的家庭充满浓厚的佛教气氛,因为他的父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居士,经常到大云寺参禅拜佛,并跟随大云寺的智满禅师受戒。在家庭的影响下,鉴真从小就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十四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着父亲到大云寺拜佛,被寺中佛像庄重、慈祥的造型所感动,随即向父亲提出想出家为僧的请求。父亲看他十分诚心,在征得智满禅师的同意后,让他在大云寺出家,智满禅师给他起了个法名叫鉴真。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鉴真在大云寺从文纲和道岸禅师受戒,这两位禅师都是很有学识的僧人。经过两年刻苦的学习之后,他跟随道岸禅师来到佛教最盛行的洛阳和长安游学。二十二岁的时候,鉴真在长安名刹实际寺从高僧弘景,顺利地通过了具足戒。文纲、道岸、弘景都是律宗的传人,律宗出现在唐初,与佛教的其他宗派如天台、法相、华严、密、禅等同为著名的佛教派别,律宗以戒律为立宗原则,重视巩固内心,起到止恶兴善的作用,内部又分为南山、相部、东塔等派别,鉴真的研究以南山律宗为主。
鉴真在名师的影响下,对戒律的研究已经很深入,开始讲佛布道。他以对佛教特有的热情,巡游佛迹,苦读《四分律行事钞》、《四分律疏》等经典,并先后从西京禅定寺义威、西明寺远智、东京授记寺金修、慧策、西京观音寺大亮听讲《律钞》等,由于他聪明好学,很快就成为了继文纲、道岸、弘景之后的又一位律宗专家。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鉴真回到扬州大明寺宣讲戒律,这时他已经是一位学识渊博、威望很高的佛学大师了,听他讲经和由他授戒的弟子多达四万多人。他还组织僧人抄写了三万多卷经书,参与设计建造寺院八十多所。
很多来大唐留学的僧人也十分仰慕他的佛学造诣。其中有来自日本的僧人荣睿、普照,他们受日本圣武天皇之命,请大唐的高僧东渡日本讲学,他们说:“佛法虽然已经流传到了日本,可是还没有传法授戒的高僧,希望可以有高僧能前去日本。”鉴真听后,问寺内的诸多僧人:“有谁愿意应此远请?”没有一个僧人应答。过了很久,才有一位叫祥彦的僧人说:“你们的国度太过遥远,大海那么广阔,要在海上漂流那么久,路途艰辛,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到那里,人生只有一次,我有幸生在大唐,进修未备,道果未克,不敢去冒那个险啊,所以我们才没有应答。”鉴真听后说:“为了宏法传道,就算奉献出生命又怎样呢?你们都不去,那我去。”鉴真此时去意已决,开始做东渡日本的准备。
鉴真和弟子祥彦等二十一个人从扬州出发,第一次东渡日本,但是因为受到了官府的干涉而以失败告终。第二次东渡日本,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多达八十五人,可是船刚出了长江口,就受到狂风袭击,不幸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船只。第三次东渡日本的时候,鉴真一行人航行到舟山海面的时候因为触礁而告失败。后来,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开始第四次东渡日本,但是在前往温州的途中被官府追缉,强制带回了扬州,又没有成功。尽管前四次都失败了,但是鉴真丝毫没有退缩之意,进行了第五次东渡日本,这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了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了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达海南岛的南端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的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僧人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为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