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唐惊变,繁华盛世过眼云烟(第5/19页)
武惠妃不甘心只当宠妃,她用了种种手段,扳倒了皇后,想成为新的皇后。由于皇后位置的空缺,李隆基就跟大臣提出要立武惠妃当皇后。但是这个提议一旦通过,武惠妃变成了皇后,那太子李瑛就得给她的儿子让位。有一位大臣出来说话了,他说:“陛下,太子已立,武惠妃又有儿子,如果让她当皇后,难道太子也要跟着换吗?”李隆基想了想觉得的确不妥,于是放弃了立后的想法。武惠妃几乎到手的皇后之位随风而去,李瑛的太子之位保了下来。
虽然没能当上皇后,但是武惠妃还是想让儿子当太子,但是苦于在朝中没有支持者,所以一直没能得逞。寿王十七岁的时候,娶了杨玉环为妻。眼看儿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武惠妃更着急了。就在这时,事情出现了转机。李林甫悄悄让宦官带话,许诺要帮助寿王,武惠妃在朝廷终于有了支持者。另外,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也长大了,嫁给了杨洄,她是唐中宗和韦皇后的女儿长宁公主的儿子。小夫妻两个都愿意帮助母亲让哥哥当上太子,武惠妃的势力一下子就增强了。她在后宫给李隆基吹枕边风,李林甫在外廷暗中相助,杨洄夫妇负责盯着太子的一举一动。
机会终于来了,杨洄向武惠妃汇报说:“最近,我发现太子李瑛总和两个弟弟混在一起,三个人经常发表对皇帝的不满言论。”原来这三个人的母亲当年都曾经得过宠,后来有了武惠妃,都失宠了,所以同病相怜,我们不满意父亲对自己母亲的薄情。其实这本来算不上什么大事,可是武惠妃却将这件事小题大做,哭着对李隆基说:“陛下,太子和两个王爷结党,说是臣妾夺了他们母亲的宠爱,想要害死臣妾母子呢,请陛下千万要为我们母子做主啊!他们还说了您好多不堪的话,实在太恶毒了。”李隆基听了十分愤怒,就跟宰相提出,太子和两个兄弟结党,擅自议论皇帝,应该废掉。
这时宰相张九龄说:“陛下,太子是天下之本,不可轻易更换。”他还给李隆基讲了很多历史上因为听了女人的话,改换太子引发的祸害。李隆基此时根本听不进劝说,但是又碍于宰相的反对,没有马上决定。李林甫看到李隆基犹豫不决,退朝之后对着李隆基身边的宦官嘀咕了一句:“这是皇帝的家事,有必要问外人的意见吗?”他知道,宦官肯定会把他这句话报告给皇帝。事情果然跟李林甫猜测的一样,李隆基得知李林甫的这番话后,觉得言之有理,但是毕竟事关重大,心中还是有些嘀咕。
就在这个时候,武惠妃沉不住气了,她派心腹宦官牛贵儿去找张九龄,跟他说:“废了以前的太子,又会立新的太子,您要是能够支持,以后会有很大的好处的。”张九龄一听,觉得受到了侮辱,把牛贵儿骂走了,还把这件事报给李隆基。李隆基恍然大悟,原来武惠妃居然想对外廷插手,跟宰相勾结,越想越后怕,于是马上打消了废太子的想法。
李瑛的太子之位虽然保住了,但他在李隆基心目中的位置越来越边缘了。更糟糕的是,他的保护人张九龄后来被罢相了,远贬荆州。就在张九龄离开的第二天,李隆基再次召集宰相,商量要把太子李瑛废掉。
此后武惠妃设计派人向太子传旨,说是内宫有盗匪,请太子立即领兵护驾。于是,太子李瑛还有李瑶、李琚赶紧带着自己的卫队赶去了。等到三兄弟带兵进宫了,武惠妃装作惊慌失措的样子去向李隆基报告,说他的三个儿子要造反了。李隆基就把这三个人给抓起来了。
上一次李隆基要废掉太子,被张九龄劝阻了。现在的首席宰相已经是李林甫了,李林甫当然是支持废太子的。但是李林甫没有直接表态,而是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们当大臣的不应该过问的,您就按照自己的意思处置吧。”这种说法貌似不表态,其实就是默认支持。看到宰相没有意见,李隆基就下定了决心。他直接派了一个宦官到宫里宣制,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废为庶人,又被赐死在长安城东的驿站里。
君臣同心,共建开元盛世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力求有所作为。故开元年间形成了政治清明、物阜民殷的局面,史称“开元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