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7/31页)
于是王敦找了个机会,装作不在乎地问王导:“周、戴渊二人,名震南北,我想重新组建政府,他们两个出任三公绰绰有余吧?”
王导闭口不答。
王敦再问:“那不让他们出任三公,让他们做尚书令或仆射一类的官呢?”
王导依旧闭口不答。
王敦继续问:“如果这样也不成,那就只有杀了他们!”
王导三缄其口,始终没有说话。
于是,王敦拿定主意,就下令杀了周、戴渊。
周被绑缚刑场,途经宗庙,大声高呼:“贼子王敦,颠覆国家,残害忠良!神明有灵,请赶快诛杀王敦!”兵士害怕他乱说乱喊引起暴动,就用铁戟猛刺他的嘴巴。周血流满身,而神态自若,毫不动容,围观群众纷纷流泪。
王导的表弟王彬,时任侍中,司马睿派他去慰劳王敦。王彬感叹周枉死,就先跑去哭祭周。王敦看到王彬一脸鼻涕眼泪,就问是怎么回事。王彬说:“刚才哭祭周,情不自禁。”
王敦大为冒火:“周自己找死,你哭什么!”
“周是忠厚长者,也是你的好友,为官正直,不结党营私,想不到却遭到你的毒手!”王彬越说越激动,大骂王敦,“你兴兵犯上,杀害忠良,我看你就要大祸临头了!”说得慷慨激昂、声泪俱下。
王敦怒道:“你以为我不敢杀你吗?”
周围的人连忙劝王彬赶紧起身道歉,王彬牛劲上来:“脚脖子疼,不能下拜!”王敦说:“脚疼、脖子疼,哪个更疼?”王彬一点也不怕,始终拗着不肯下拜,王敦也只好作罢。
事情终于告一段落,没多久,王导整理中书省档案,偶然发现周当初上书营救自己的奏章,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好人,他拿着奏章大哭道: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晋书·王导传》)
这句今天还常说的俗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就这样结束了
王敦战胜晋元帝,开始有了不臣之心,于是在这年四月率师返回武昌,准备肃清反抗力量,然后篡位。
322年闰十一月十日,晋元帝司马睿病逝,年仅47岁。晋元帝节俭恭谦,但是政治手腕明显不足,所以导致最后的悲惨结局。
第二天,太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
王敦大权在握,遥控朝局,大事都要经过他的手,不臣之心,人尽皆知。
不过,东晋就是那么有趣,即便是要谋逆的权臣,依旧性情豪迈、名士范儿十足,还让人觉得十分可爱。王敦每次喝醉酒之后,都会手持铁如意,敲着痰盂配合节奏,吟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所以,痰盂经常被他打出豁口。
王敦手下有两个人,一个叫钱凤,一个叫沈充,这两人是十足的小人,性情阴鸷,纵情任性,违法乱纪,百姓恨之极深。目光短浅、谄媚迎合,是小人的特点,他们深知王敦篡位的心思,于是积极迎合,至于长远如何,他们才不管!
有个名叫熊甫的参军,见钱凤、沈充胡作非为,知道必然大祸临头,有次趁着酒兴,半醉半醒地劝谏王敦:
开国承家,小人勿用,佞幸在位,鲜不败业。(《晋书·沈充传》)
王敦脸色一变:“小人指的是谁?”
熊甫只好闭口,他知道王敦已无药可救,于是辞职告归。临别前,他写了一首诗,担心即将发生的惨变,抒发心中忧虑之情:
徂风飚起盖山陵,氛雾蔽日玉石焚。
往事既去可长叹,念别惆怅复会难。
这首诗比较好理解,就是说狂风刮起来,笼罩山陵,雾霾蔽日,最终玉石俱焚。过去的事让人无限追忆,今日一别,再想见面恐怕就难了。
熊甫是个明白人,他看得一点也不错,王敦的末日就要来了。
似乎是老天在眷顾可怜的东晋王朝,324年五月,王敦病重,钱凤等人只好密谋加快政变步伐。
纸是包不住火的,王敦重病和密谋叛变的消息一并传到首都建康。晋明帝司马绍比他老爸果断得多,他立刻积极部署,王导、温峤、卞敦、苏峻、祖约、王邃等一批厉害人物,纷纷占据要害,东晋朝廷进入备战状态。
不仅如此,王导还布置了一个王敦的灵堂,放出消息,说王敦已死,借以壮己军威、动乱敌心。明帝司马绍趁机发出诏示,指责王敦、钱凤、沈充等人的种种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