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6/31页)

从王导的角度看,这次的事情是闹大了。王敦是明目张胆的造反,自己是王敦的亲堂弟,无论如何也免不了牵连。于是他恓恓惶惶,带着几个堂弟:中领军王邃、左卫将军王、侍中王侃、王彬,以及王姓做官的子弟二十多人,整日跪在宫门外,等候降罪。

大名士周,时任仆射,差不多国务院总理的职位。周字伯仁,和王导齐名,两人关系也非常要好。有一次王导头枕在周的腿上,指着周的肚子问:“这里面都有啥啊?”周回答:“里面空空如也,但是像你这样的人,装几百个还是不成问题的。”

周为人耿直,潇洒绝伦,在当时很有声望。戴渊曾拜访周,但是一句话也没有说。人问戴渊:“你干吗不说话啊?”戴渊回答:“有周在,我这些雕虫小计有啥好说的呢?”

但是周喜欢喝酒,经常大醉不醒,这一醉就带来祸患。曾经刚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就大醉三日不能理政,结果被人弹劾,罢免了职务,人称“三日仆射”。

看见周进宫,王导跪着大喊:“伯仁啊伯仁,我这一家大小的命,可都在你手里了啊!”周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就昂首进宫。觐见司马睿后,周却为王导说好话,力保王导忠心耿耿,与王敦之乱没有干系。司马睿当然采纳了他的建议,周一高兴,酒瘾又犯了,在宫中喝得酩酊大醉,才拜辞出门。

出了宫门,王导还在那里跪着求他救命。周不但不搭理王导,反倒对左右人说:“今年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换取斗大的印挂在肘后!”回到家里,又怕司马睿改变主意,上表继续为王导辩护,言辞恳切,情理俱足。

周这么做,一来为避嫌,要瞒过一干小人,越是不和王导亲近,为王导辩护才越有说服力;二来是名士风采,做好事不留名,真心实意帮朋友,不愿王导为此欠他人情。周可谓忠肝义胆,清高尊雅,令人佩服。

可是他不仅瞒过了朝廷小人,也瞒过了王导的眼睛。在那种危难时刻,一向脑子清醒的王导也判断失误。他认为周见死不救,罔顾平日深厚的交情——被最信任的朋友背叛,那种绝望而痛苦的心情,可想而知。于是,王导心中就有了嫌隙。

王敦顺江而下,很快攻到首都建康。建康外有一个卫城,就是著名的石头城,石头城的守将是周札。周札是南方士人,东晋建国,尽管也重用南方士人,但是总体而言,南方士人还是受到排挤,所以周札就索性打开城门,把王敦迎了进来。

石头城失守,王敦直接逼近首都建康,其余各地的防线再牢固也没用了。司马睿压根没想到王敦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石头城,于是命刁协、刘隗等人反攻石头城。可惜石头城易守难攻,刘隗等人大败,这场仗,以王敦完胜告结。

刁协、刘隗兵败进宫,司马睿知道大势已去,不忍心看到他们被王敦杀掉,就拨给他们人马,命他们快速逃命。刁协平日待人苛刻,兵士四散逃去,没人管他。他当时已经七十多岁,年老不能骑马,还没出南京市呢,就被部下杀死,将头颅送给王敦。刘隗运气好点,逃到北方,投奔了后赵石虎,十多年后战死潼关。

王敦你不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吗?这下刘隗、刁协都被清理了,按理该退兵了吧?不过,政客的口号都是用来掩人耳目的。王敦重兵占据石头城,摆足了谱,就是不去觐见皇帝司马睿,并令手下大肆抢劫。

在僵持之中,司马睿终于屈服,他舍下面子,命文武百官前往石头城拜见王敦。王敦得意洋洋地对戴渊说:“前天的战斗,你是不是还有力量没使出来?”

戴渊回答:“岂敢不尽全力?只是力不足耳。”

周名气很大、才学又高,王敦从心里对周有点畏惧。以前每次见了周,都觉得浑身发热,不停用手扇风。这次自己战胜,就想嘴上讨个便宜。他对周说:“周啊周,你可是对不起我!”早在十多年前周吃了败仗,投奔过王敦,但是这次战斗,周却率大军抵抗他,所以他才会这么说。

周面不改色,昂然说:“阁下发兵攻打天子,我亲率六军,不能阻止你犯罪,所以对不起你!”

周、戴渊都有才名,王敦出身名门,也有名士习气,尽管手握重兵,但是总觉得低二人一头,心里非常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