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4/31页)

这些手段太过拙劣,当然瞒不过王敦。王敦大怒,但是一时间,却也不敢有大的动作。原因是此刻还有一员大将手握重兵——祖逖,他颇为忌惮。只要祖逖活着,他就不敢冒险抗衡朝廷。

可惜老天不长眼,偏偏在这紧要关头,祖逖撒手人寰。321年,祖逖没能完成北伐大业,带着深深的遗憾,病死于河南雍丘,享年56岁。当地百姓大为悲痛,就像死了亲人一样。

《晋书》将祖逖与刘琨同列一传,并且都给了他们很高的评语。所谓国乱显忠良,他们就是活脱脱的标本。二人征战北方,在敌人肆虐之地,始终抗争,坚决不屈服,赢得千古令名。他们的所作所为,也真不愧少年时的一番承诺:

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羝羊触藩

祖逖一死,东晋朝野再也没有大将军王敦的对手了,王敦早已等得不耐烦,他立刻积极备战。

他的性格倒也不失豪爽,既然打算跟朝廷对着干,就挑明了拉拢人才。他开始把中央有名望的士人,都软硬兼施延聘到自己幕府中,比如大名士羊曼、谢鲲,比如大名士、大诗人、大学者、大易学家、风水学的祖师——郭璞先生。

郭璞时任著作佐郎,相当于国史馆副馆长。322年春正月,郭璞被逼做了王敦的记室参军——类似办公室主任。当时,王敦的另一名谋士陈述(字嗣祖)刚好逝世,郭璞前去吊丧,大哭着说:

嗣祖,嗣祖,焉知非福!

有时候,能死,也是一种福气。

郭璞太牛了。

首先他是个大诗人、大文学家,他的游仙诗在中国历史上是开了先河的,其文赋辞藻清雅,是两晋交替之际最重要的文学家。其次,他还是大训诂学家、大学者,他给《周易》《尔雅》《楚辞》《穆天子传》《山海经》这些上古时期晦涩难懂的典籍,都做了通俗易懂的注解,直到今天我们读《山海经》《尔雅》,都得用他的注释。

但是,他更为有名的,是在易学史上对术数学的贡献——那简直是宗师级的人物。比如今天非常流行的“堪舆之术”,说白了就是风水学,就尊郭璞为祖师。

郭璞有一本《葬书》,乃风水学的奠基之作,书中不仅讲了如何选择地势,还第一次明确提到风水的概念: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就是说,风水讲究“气”这个概念。气怎么看呢?乘风则散——风太大的地方,气就散了,所以选房子不能选风口;界水则止——碰到水,气就停住了,所以好风水一定离不开水。那么古人找理想的环境,就是要找那种能聚气不散的、流动的气也能停止的地方。得气失气,关键在于风和水的配合,所以这门学问就称之为“风水”。

郭璞的《葬书》还有一个观点,影响了中国几千年,那就是所谓的“葬先荫后”——埋葬先人,可以福荫后人。所以,很多人在父母生前不孝顺,父母死后却脑袋灵醒,突然变成“大孝子”,要给父母找最好的坟地,花再多钱也在所不惜。

郭璞的神奇事迹,在当时广为流传。

相传郭璞渡江后,曾经给自己的母亲找过一块墓地,人们都认为这块墓地距水太近。郭璞说:“没关系,这一带很快就会变为干地了。”并且写了一首诗作为预言:

北阜烈烈,巨海混混;垒垒三坟,唯母与昆。

大意就是,北山高大险峻,大海波涛滚滚,许多年后,这里就只会剩下累累三座坟墓,就分别是我母亲和两位哥哥的。后来,这里果然水势退去,坟墓前几十里地都变为农田。

晋元帝司马睿也懂风水,有一次,他听说郭璞给人看了一块地,自己就打扮成平民前去察看。但是看后大怒,因为这家人把坟墓埋在了“龙角”的位置上。葬在龙角,意味着后代是要出天子的,这就触着了皇帝的逆鳞。

他就责问这家人:“你们怎么能把墓选在龙脉的龙角上呢?这可是犯了大禁,要被杀头的!”

这家人却回答说:“先生有所不知,这墓地是大名士郭璞选的。他说这块地不是‘龙角’,是‘龙耳’。葬在龙耳,三年之内,就会引来天子观看询问。”司马睿听罢大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