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5/31页)

郭璞的易学水平名震当时,王导也时常请郭璞占算,多有神准。有一次,王导又摇了一卦,请郭璞看自己最近的运气。郭璞看后,脸色不好,对王导说:“这个卦不吉利,丞相可能会有雷击之厄。”王导一听吓了一跳,连忙请教该怎么办。

郭璞说:“坐车西行,到某某某地,能看见一棵柏树。你截一段和你一样高的木头,回来放在床上,就没事了。”

王导依计而行,果然见到了那棵柏树,截了木头放自己床上,自己睡别处。几天后电闪雷鸣,木头被击得粉碎,亲友们都去为王导庆贺。王敦对此大为惊讶,说:“你居然能把灾厄推诿给木头!”

可能也是因为这事,王敦就把郭璞招致麾下为自己效命。

郭璞精于占卜,他知道王敦一定会反,自己被逼为记室参军,肯定没有好下场。但是身陷时局,也没有能力逃离避祸,所以非常郁闷。他的游仙诗,写了大量的神仙世界,表达自己对神仙的渴慕。这里面,除了信仰的自然呈现之外,又何尝不是表达厌恶世俗、希望能逃离凶险政局的心情呢?

钟嵘的《诗品》就说郭璞的游仙诗“乃是坎壤咏怀,非列仙之趣也”。

郭璞的《游仙诗》现存十四首,诗里对神仙世界的描写具体而优美,可谓杰出的山水描摹,对后代影响很大——李白就是典型。当然,这些诗,更多的和左思的《咏史》一样,借古喻今,借神仙以说现实。《游仙诗》(其一)写道: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

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开篇两句直接点题,说京城潇洒放浪,不如山间隐遁;豪门富贵,不如蓬莱求仙。说出了自己的心志,在求仙不在凡间。

接着,就是对仙境进行优美地描摹——可以在水源头撩拨清水,在山间采食赤灵一类的仙药。在美景如灵溪的地方完全可以隐居,何必非要登云梯升天求仙呢?

接下来“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两句,用了大量典故,来说明自己心中诉求。“漆园有傲吏”一句,说的是庄子。庄子曾做过漆园吏,楚王请他做官,他傲然拒绝。“莱氏有逸妻”指的是春秋隐者老莱子妻的故事,楚王请隐士老莱子做官,老莱子许诺了。他的妻子却说:“你要做官,就必然领取俸禄,这样就受人所制了。”老莱子听后,就坚决隐居了。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这句有点不好理解,分别用了《周易·乾卦》和《周易·大壮卦》的卦辞。《乾卦》用“龙”来比喻事物的发展顺序,其中第二爻的卦辞中,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句子,意思是“龙”飞跃在田地上,利于大人出来做事,象征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崭露头角。《大壮》卦,则用“羝羊”来比喻事态发展,其中第六爻的卦辞为“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象征一个人进退两难的状态。

这两句综合起来,大意是说只有保持隐退,龙才能自由在在;如果贸然前进,就会像公羊钻进篱笆一样,进退两难,招来杀身之祸。所以最后自然得出“高蹈风尘下,长揖谢夷齐”的结论,还是像伯夷、叔齐那样隐居起来,才是最好的选择。

郭璞此时正是王敦手下幕僚,明知道必然没有好结果,但是身在江湖,不能由己。虽然渴慕自由自在,但却像困于藩篱的羝羊一样,进退不能,只能等待悲哀的结果。

王敦之乱

322年正月十四日,事变终于爆发。王敦在武昌誓师,上表指责刘隗罪状,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沿江南下,举兵叛变,江南大族沈充也在吴兴郡(浙江湖州)起兵响应。

司马睿不甘示弱,下诏指责王敦过于嚣张,扬言要亲率六军,和王敦决一死战。

大战一触即发,刁协、刘隗、戴渊等人,纷纷从驻地赶回,保卫京师。刘隗还不知道事情的凶险程度,进入建康时,百官迎接,他还一副名士范儿,仰戴冠帽,高谈阔论,浑身洋洋得意的样子。面见司马睿后,刘隗、刁协主张,把留在京城的王姓族人,全部屠杀——当然包括王导在内。可是司马睿脑子很清醒,知道王导并没有参与谋逆,就拒绝了这个要求。刘隗、刁协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开始恐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