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竹林名士——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第16/28页)
这算是司马昭做得不错的一次,为此,给他加五分(满分一百)。
当时所谓的“君子”,表面喊着要宽宏大量、教化百姓,其实内心阴暗狭促,无比恶毒,难怪阮籍不屑这些礼法之士呢!
阮籍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不守礼教并不等于不孝,对美好容貌的喜爱,并不等于淫乱!尊老爱幼、欣赏美好,本来就是人最真实的情感。这些最真实的东西被“礼教”压抑,那么“礼教”还有什么合法性可言?
不过礼法之士中也有个别明白人,中书令裴楷就是一位。按规矩,有人来吊孝,孝子就得赶紧跪着陪哭。裴楷去吊丧的时候,阮籍刚喝醉酒,披头散发、敞着腿坐在地上,也没陪哭。裴楷自己拿了个垫子,哭泣尽哀,吊唁一番,然后起身离去。
有人问裴楷:“按照丧礼,孝子见到客人,孝子先哭,吊客再哭,可是今天阮籍没哭,您哭什么啊?”
裴楷回答说:“阮籍是超脱世俗的人,所以不受世俗礼法约束;我们还是俗人,所以自己要遵守准则。”
裴楷虽然说自己是俗人,但是他已经表现得很不俗了。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给别人留下自由的空间,这一点,他已经做到了。别说比之当时的人,即便比起今天中国大多数人来说,裴楷的做法都是令人敬佩的!
阮籍还有一项特殊本领,就是眼珠子转动幅度超大——他可以翻起黑眸子,让自己的眼珠完全留白。居丧期间,各色吊客前来吊唁。要是来的人阮籍看不上眼,就翻白眼对之;要是来的人还不错,阮籍就用正常的黑眼看他,时称“青白眼”。
嵇康的哥哥、时任扬州刺史的嵇喜也是一名礼法之士,他来吊唁的时候,规规矩矩进香行礼、规规矩矩干哭几声,阮籍就示以白眼。但是嵇康就不同乃兄,同为吊唁,嵇康却拿着酒、抱着琴跑来。阮籍一看,立刻起身相迎,并以青眼视之。两人就在灵堂弹琴、喝酒,高声唱骂,恍若无人。
音乐和酒,是最能宣泄情感的东西,可是大多数人是音乐的门外汉,更缺乏打破规矩的勇气,又怎么能懂琴的奥妙,又怎么敢在丧期喝酒呢?放眼望去,衮衮世间,万人一面,都戴着面具生活,都活在别人的影子里,都是缩头缩脑、畏手畏脚的可怜虫!能明白阮籍的,数来数去,也就那么几个人了。
所以有时候,阮籍会坐着马车,任由马儿四处走,走到没路了,他就下来大哭一场。他到底哭什么,没人知道,但我知道的是,率性之人,往往内心最是凄凉。
数行英雄泪,千古几人知?
忠奸周公旦
256年四月,即位刚半年左右的新皇帝曹髦临驾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去给太学生们讲课。
据记载,曹髦是曹丕的长孙,所以曹芳被废之后,曹髦接任,大家也没有异议。当时他被接到洛阳,已经摆明了要他继承大宝之位,但是年轻的曹髦却表现出异常的冷静、稳健和聪慧,显得非常有教养、识大体。
在他接到天子印玺之前,他的一举一动,都遵循一个臣子的礼仪,也不接受大臣们的参拜,也不住天子行宫,没有半点越矩。所以有一些忠于魏室的大臣非常欣慰,觉得这个孩子说不定能成大器,夺回曹魏大权。
但是“周公”司马昭实在太强大了,表面上一副宽宏大量的样子,但在关键问题上丝毫没有放松,年轻的皇帝行动处处受掣。或许正是有感而发,曹髦给太学生们讲的内容,也就有非常明显的象征意味。
讲的到底是什么呢?
据《史记》等典籍记载,早在西周建国初期,周武王去世,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周公旦在朝辅政。周公旦的几个弟弟管叔、蔡叔,想趁机作乱,就散布流言说周公旦想篡位夺权,于是起兵讨伐周公旦。周公兴兵镇压,很快平定了战乱。这件事,史称“三监之乱”,也叫“管蔡之乱”。
但周公旦到底是忠心还是想篡位?管叔、蔡叔到底是忠心护卫周王室还是想作乱?历史上一直有争议。
不偏不巧,曹髦和太学生们讨论的,就是“管蔡到底是忠是奸”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敏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很明显,司马昭就是权倾朝野的周公旦,前面起义的老臣王凌、毌丘俭,完全类似管叔、蔡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