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竹林名士——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第17/28页)

曹髦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讨论,言下之意很明白,管叔、蔡叔有可能是忠臣,那么周公旦镇压了他们,就说明周公旦其实有问题。对应到现实,就把矛头指向了司马昭。

这件事很快传开,司马昭知道后,对这个小皇帝刮目相看,于是管控更严格了。

嵇康则在这一年写了《管蔡论》,文中就替管叔、蔡叔辩驳,认为管、蔡是忠臣,周公旦处理问题不合适,这件事应该由周公旦负责。这篇文章出来,他的政治立场尽露无遗。

司马昭可以容忍甚至包庇行为怪诞、不屑礼法的阮籍,但是绝对不能容忍口诛笔伐、嫉恶如仇、直接批判自己的嵇康。

厄运,就这么一点一点走进超尘脱俗的竹林。

成功了,一定要给仇家显摆

257年,又有一员大将举起反抗司马氏的义旗,他不是别人,乃是魏国重臣、镇守扬州的镇东将军诸葛诞。诸葛诞这名字,一看就知道和诸葛亮有关系吧?没错,他是诸葛亮的亲表弟。

毌丘俭起义的时候,诸葛诞还帮助司马师镇压了毌丘俭。但是一扭头,他也要举起义旗反对司马氏,我们可以想象,司马昭是怎样做“君子”的。真正的君子是裴楷那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温和,给别人留有空间,是不会给别人带来危险感和压力的。

诸葛诞就是明显感觉到了潜藏的危险,所以才甘冒大险,以地方之力反抗中央。诸葛诞的反抗,足足支撑了一年多,在258年二月,兵败被杀。至此,曹魏大臣中,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具备武力反抗司马家族的力量,全部被消灭。司马昭彻彻底底控制了曹魏政权,不留一点余地。

在一系列的事件中,钟会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高度的忠诚,成为司马昭的心腹宠臣。

比如在镇压毌丘俭起兵时,钟会随军出征,掌管机密文书,出了几个计谋,立了大功;司马师刚死的时候,他又为司马昭献策,阻止了曹髦夺权的企图;后来诸葛诞起义,又是钟会帮着判断时局、制定方略,并凭借高超的书法水平,伪造敌军将领的书信,引起慌乱,使对方不战而降。尤其在平叛诸葛诞起兵的过程中,钟会功劳最大,被称为司马昭的张子房。

所以,平定叛乱后,他就被拜为司隶校尉,相当全国政法委书记兼公安部部长。这官实在够大了,而这时候的钟会,仅仅33岁。

一般来说,人在发迹之后,都会想起自己未曾发迹时的恩仇,有仇的报仇,有恩的还恩。厚道一点的就还恩,仇就不报了。

年轻气盛的钟会,就想到了当年和嵇康结下的梁子。钟会认为,权势能解决一切问题。比如当年对待夏侯玄,就觉得自己权势在手,夏侯玄便会屈服。夏侯玄不买账,钟会就认为是自己权势不够大。

现在自己是司马昭的心腹,又是司隶校尉,正是如鱼得水、权势熏天的时候。他的自我感觉又膨胀起来,于是,就想一雪当年嵇康轻视他的耻辱。

你不是轻视我吗?我现在权倾天下、衣轻乘肥,我成功了!你还敢轻视我吗?

成功了,一定要给仇家显摆显摆!——我们大多数人活着的目的,其实不是为了自己舒服,而是为了让别人嫉妒。

于是,这位老兄浩浩荡荡,摆足了排场,带了一大堆随扈,乘着高头大马,趾高气昂地前去山阳,寻找嵇康。

嵇康实在是个有趣的人。

除了名士必备的长相帅气、气质出众、能喝酒、文采好之外,他还多才多艺,他弹得一手好琴,并作了诸如《风入松》《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等好几首曲子,至今都有琴友在弹;他还会画画,据说也是一绝,在唐代还能看到他画的两幅真迹《巢由洗耳图》和《狮子击象图》;他还精于书法,工于草书,相传其墨迹“精光照人,气格凌云”,被唐人品为天下草书第二。可惜除了琴曲之外,他的书画作品都已经失传了。

非但如此,他还有一门特殊爱好、特殊技能——锻铁!这个可是需要体力的。想象一下,能打铁的嵇康,可绝对不是一个文弱书生,能写文章画画弹琴的打铁汉子,那得多迷人!无怪乎嵇康成为“偶像级文宗”。

嵇康家门口有一棵大柳树,嵇康围着柳树挖了一个水池,在旁边筑起铁炉,时常锻铁于大柳树下。村民们有需要锄头马掌啥的,就来找嵇康帮忙,有钱给钱,没钱嵇康也无所谓。打铁的钱,就用来换酒,然后又和朋友们弹琴唱歌,把酒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