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竹林名士——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第15/28页)
在人性的真情面前,一切违反人性的名教礼制,都是枷锁。阮籍要追求的,是最真诚的情感,是敢作敢当的气魄,是逍遥天地的自由!在异化人性,把人变成机器、变成木讷的没有情感的行尸走肉的礼教前,只有阮籍用自己的真实情感,给那个冰冷僵死的社会,带去一丝温暖的人性光辉。
吃人的孝道
与礼教一样,“孝道”也是代表那个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名词。
孝敬父母,本来是对父母亲情的自然反应,也是在生产力不发达时代保障老人晚年幸福的必然手段,但是,“孝道”一旦上升为“国策”,就开始脱离本质,变得恐怖无比。
由于孝顺父母,必然会牵挂父母的安危,从而不敢做有半点危险的事;也很容易养成忍辱的脾气,从而不会制造社会动乱,比如《论语》中就有很精辟的说明:
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是个孝子,就不会冒犯长辈;不冒犯长辈的人而喜欢制造社会动乱,这种情况是十分罕见的。
汉儒看到了这一点,就大力提倡孝道,把孝道进一步拔高,“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以孝事君则忠”,孝道成为忠君的基础,忠君成为孝道的延续。所以自汉以来后,以孝治国就成为驯化顺民必不可少的手段,至于最初对待亲人的情感,早已经变得无关重要了。
那么,“孝子”怎么才能让大家知道他是孝子呢?在具体的行为方面,就得有超越常人的事件。
比如王祥。据传王祥有个后母对他很不好,但是后母想吃鱼,王祥就大冬天趴在冰面上把河冰化开,搞出鲜鱼给后母炖汤喝,就这样,王祥成为了天下人学习的榜样!
司马氏家族非常看好王祥,于是,王祥的仕途平步青云,最后活到西晋,活了84岁,遍享荣华富贵,幸福地死去。不过我就想问一下,不就钓一条鱼嘛,干吗非得趴在冰面上?难道不可以把冰面砸开吗?这样作秀是给谁看呢?
作为一个孝子,对待活着的父母得百依百顺,对待死去的父母也得表现孝心!于是,丧礼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礼仪之一。父母死都死了,这时候再有孝心又有什么用呢?不管!必须表现得极为悲痛,必须按照丧礼的规范来。——其实,人的公众行为,从来就是表演给活人看的。
司马昭提倡儒家,自然少不了以孝治国,针对这一点,阮籍又有惊人之举。
阮籍自幼丧父,全仗母亲一手抚养大。后来,阮籍的母亲去世了,阮籍大为悲恸。按照丧礼,居丧期间不能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必须让自己看起来消瘦悲伤才可以。但是阮籍在埋葬母亲的时候,先蒸了一头小猪,吃完后又喝了两斗酒。吃饱喝足后,到母亲遗体前,哀号了一句“完了”,竟难过得吐出血来,此后身体一下子就垮了。
对待自己最亲的人,这种真实的情感,怎么可以用僵硬的标准来衡量呢?
比较一下当时的“礼法之士”的居丧情况吧。和峤是当时出了名的礼法之士、大孝子,他的母亲死后,他严格按照丧礼来,包括哭泣多久、什么时候哭、哭多大声,甚至每天吃多少米都按照礼制要求,用秤量出,不多一点。但是呢,他“神气不损”,所以被称为“生孝”。
这种虚假的套路,难道真能表达对自己母亲的情感吗?可惜人们就偏偏吃这一套,并且礼法之士还就只认这一套。
阮籍在居丧期间受到司马昭的宴请,席间,阮籍大吃大喝。当时有名的正直君子何曾也在场,何曾就非常看不惯阮籍的做法,觉得你在居丧期间,饮食都该控制,这么大吃大喝,怎么能符合礼制呢?于是当着阮籍的面就告状:
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世说新语·任诞》)
就像郭跳跳对范跑跑有莫名其妙的恨一样,何曾对阮籍也恨之入骨,他建议直接把阮籍流放海外——这几乎是仅次于死刑的惩罚。
好在司马昭还算清醒,他替阮籍挡了一箭:“算啦,你看阮籍因为悲伤消瘦成这样子,吃点东西补一补也是应该的,这也算符合丧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