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始倡玄学——老生者见不生,常谭者见不谭(第6/18页)
于是,那些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发现,千万得保持独立性啊,一入党争,就容易被意见裹挟,稀里糊涂干错事。
这些人就开始反思,不再拘泥教条主义,对传统的规范开始择善而从。这一反思不要紧,“独立思想”的光芒,开始点亮了他们的自由个性。
这种反思,是自我启蒙的先决条件,客观上打破了儒家经学的僵化禁锢,汉末知识分子的人格,就此有了重建的可能。
正是有了这种反思精神、独立人格,才能出现敢于深入思辨、独立反抗的玄学家,否则,大家都是政府的喉舌,就谈不上有魏晋玄学的声音了。
条件三:
思想一被启蒙,整个世界都变了。他们发现,两汉以来的儒家经学不再是那么无懈可击,老师的话、圣人的观点,也好像都有了可以商榷的地方。
经学,本来就是保障汉朝有序发展的理论武器。汉末都乱成这样子了,可想而知,经学的体系崩塌到了什么程度,所以这时候会出现思想变革,也是必然的。
东汉以来的儒家学术,充满了纬谶迷信的色彩。他们认为,孔子是天降圣人、洞悉未来,他说的话传达的都是上天的意志,为此,他们编了一段故事:
传说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鲁哀公狩猎见到麒麟。他正高兴呢,天上飘下来一张卷轴,上面写着血红的大字:
趋作法,孔圣没。周姬亡,彗东出。秦政起,胡破术。书纪散,孔不绝。(《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徐疏引《春秋演孔图》)
这几句话是上天的预言,大意是说:孔子赶紧立法(写《春秋》)吧,写完你就该死了。彗星出现在东边的时候,周朝就灭亡了。接下来会有个秦朝出现,然后会有个“胡亥”破坏制度导致灭国。秦朝会焚书坑儒,但是孔子的大道不绝。
子夏听闻,赶紧跑去看,结果去了一看,血书变为红色乌鸦,红色的字变成《演孔图》。孔子看后,终于“知天命”——知道自己原来背负着传达天意的神秘使命。通过这些预言,孔子知道了后世的朝代更迭,还知道会有个“汉朝”继承天命、一统天下,于是赶紧跑去写了一本《春秋》,留给汉天子作为立法之本。
我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在扯淡,但是当时人可不这么看,都信以为真。这类东西,在汉朝有很多,还是官方学术,目的就是维护汉朝的正统性和统治秩序。
到了汉末,就有一批知识分子不再拘泥这种鬼神之说,开始重新解释儒家经典,一反当时教条主义、几万字解释一个字的注解方法,而是从整体上、简约地对儒家经典加以分析,这些人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马融和郑玄。
马融本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出身世家大族,所以很会享受。他讲学之处,四周围起帐子,里面有美女跳舞,他则坐在帐子中间,边看美女边讲课,弟子们则在帐外学习。弟子们还分等级,高一级的给次一级的讲授,所以一般的学生平时根本见不到马融。
马融广涉博学,向他学习的人很多,郑玄就是诸多弟子之一。郑玄来之前,已经是学富五车,尤精易学,没多少人能超过他了。不过他比较低调,在马融门下3年,都是听师兄讲,根本没见过马融长什么模样。
有一次,马融和大弟子们在研究一个天文问题——演算浑天数,可是算来算去都算不对。有个大弟子说,郑玄可能会算。于是把郑玄叫来,郑玄只把浑天仪稍微转动,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大家又佩服又惊讶。
从此马融对郑玄大为器重,郑玄在马融门下7年,几乎学到了马融的所有学问。等到郑玄毕业将要离开,马融不无感慨地说:
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后汉书·郑玄传》)
《世说新语·文学》还记载,郑玄离开后,马融又有点嫉妒,就想派人去杀郑玄。郑玄也料到了这一点,于是就走到土桥下,踏入水中,坐在木屐上休息。
要派人追杀,总得知道方向吧。马融是大奇才,也精通易学,就转动式盘(大约是用的大六壬一类的方法),来推算郑玄在什么位置。结果一看卦象,他就对左右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身体紧邻木头——这是死人的象征,一般来说符合这些条件的,应该是被埋上黄土、临近黄泉、身在棺材内,郑玄估计死了吧!”于是,郑玄得以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