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始倡玄学——老生者见不生,常谭者见不谭(第4/18页)

何晏不仅高才,而且长得很漂亮。俗话说“一白遮百丑”,人肤色白净,在形象上就占大便宜。据记载,何晏就一脸胶原蛋白,皮肤白嫩白嫩的,白得让大家都以为他搽了粉——一直到他三四十岁,皮肤都白皙得让人嫉妒。

为了验证何晏到底是不是搽了粉,魏明帝曹睿故意在大夏天赏给他一碗汤饼(大约是今天的热汤面之类),逼着他当场吃完。何晏吃得大汗淋漓,不断擦拭,结果呢,皮肤经过汗水浸泡,更加水嫩,白得透明!大家这才服了,知道他确是天生丽质,没有搽粉。

这么漂亮的小帅哥,还有很高的才华,又有寄人篱下的苦衷,自然而然就会往傲娇和自恋上发展。有个成语,叫作“顾影自怜”,用来形容何晏就太合适了。《三国志》记载何晏“自喜”“行步顾影”,就是说他自恋无比,走路都得停下来看自己的影子:哎呀!我居然长得这么好看!

这么傲娇的人,自然与曹家子孙保持距离,并且会摆出对曹家蛮不在乎的样子。曹丕为此还怄气,骂何晏“假子”,极不喜欢他。等曹丕当了皇帝,就以“何晏好色”为由,没有重用何晏,只给了他一个闲职。

何晏好色吗?何晏确实好色,这很正常,曹丕你就不好色吗?所谓好色云云,只是打压对方的政治借口罢了。

何晏好色,除了《三国志》引《魏略》说他“好色”的评价之外,还有个非常明确的药物证据,什么药物呢?

这就是让我们如雷贯耳、名士必吃,几乎成为魏晋符号的——五石散!

五石散、酒、裸奔和名士

鲁迅先生曾经在广州有一次演讲,后来演讲内容被整理为一篇文章,是研究魏晋必读之物,叫作《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面说了魏晋名士的两个典型符号,即“吃药”和“饮酒”。

这里说的“吃药”,就是吃“五石散”。

所谓五石散,是一种中药散剂。这个药方现在还能看到,最早叫作“寒食散”,据说是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伤寒杂病论》,是他毕生心血所在。这个“寒食散”的方子,就收录在《伤寒杂病论》之中。

“寒食散”又被称为“五石散”,是因为这药方里有五种石头作为主药,还有若干别的药作为辅药,这五种石头分别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黄”和“赤石脂”。

由于这个药方本来是治疗伤寒病症的,所以药性燥热。而且,这个药毒性很大,吃了之后吃还要配以很多很麻烦的调理方法,把毒发出去。如果调配不得当,搞不好就会中毒而死,所以东汉以来,一直没什么人吃这个寒食散。

但是这个药有个附带的作用,就是吃了可以壮阳、强体力,使皮肤变得敏感,这可是个令人惊喜的意外发现。

于是何晏对寒食散略作调整,并且按照调理的方法,开始服食寒食散。吃了之后,药效的附带作用果然非常明显,何晏高兴地说: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于是,在他的影响下,寒食散开始流行起来。

一如前面所说,寒食散好是好,但是毒性很大,吃了之后得有相应的、十分麻烦的解毒法子,得把毒给“发散”出来,这些法子都有什么呢?

首先,吃了药之后不能躺下,得赶紧活动、锻炼身体,让血液快速流通,谓之“行散”,否则性命不保。于是,经常能见到魏晋名士发足狂奔,这就是吃药之后的“行散”。

其次,不能穿厚衣服、吃热东西,而且还得穿单衣、吃凉东西,越凉越好。为什么呢?因为药性燥热,必须用寒冷之物与之中和,否则就会把自己的内脏烧坏。按照书上的说法,就是“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

再次,得大量喝酒,东西不能吃热的,酒却最好是热酒。为什么呢?酒主挥发,热酒挥发效果更好,所以不能吃热东西,但是可以喝热酒。魏晋名士们大都喜欢喝酒,除了“喜欢”之外,恐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排毒,必须喝酒。

这些是吃药之后的排毒调理,都是必须的,哪一样做不好,就有生命危险。魏晋乃至唐末,都有人吃五石散的,同时,因为调理不足而中毒得怪病乃至毒死的,比比皆是。有人中毒之后舌头出现问题无法说话,有人浑身溃烂、脓疮遍体,有的直接七窍流血、一命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