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7/23页)
荀彧给曹操支的这一招确实高妙!
来到许昌后,孔融对曹操的印象还是很好的,认为曹操真的就是大汉肱骨之臣,中兴栋梁之才,为此,他还写了三首《六言诗》,来赞扬曹操的所作所为。
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百姓惨惨心悲。(其一)
孔融的六言诗在当时是最好的,直接继承《诗经》《乐府》的传统,直白洗练,凝重古朴。这第一首诗意思很明白,讲的是董卓专权,全国上下官员百姓都心惊胆战、凄凄惨惨。
郭李纷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其二)
这三首诗有前后顺承关系。第二首就接着写董卓之乱之后的“李傕、郭汜之乱”,通过描写战乱难宁,引出人们都盼望能救黎民于水火的的英雄——“曹公”。
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减去厨膳甘肥。群僚率从祁祁,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其三)
第三首,就是直接对曹操进行赞美。说从洛阳迁都到许昌,曹操忧国忧民没有私心,甚至为了节省出奉迎天子所需的财物,他都缩减自己的饮食。而跟随曹操的这些臣属,也都非常了不起,支持曹操减少开支的举措。他们虽然能得到俸禄,却根本不够吃喝。每每想到这些以曹操为代表的好人、汉朝的中兴大臣,我都觉得心里好难受啊!
后代许多学者都在考证,说以孔融的个性,不可能写这样的诗歌赞美曹操,这一定是别人的附会。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孔融刚正不阿,对曹操的很多行为都不满意,经常出言讥讽。
但也不排除这确实是孔融作品的可能。孔融和曹操的矛盾,是必然的。一个忠于汉室、耿介不二;一个挟持天子,维护自己的权威,但这些矛盾都是后来的事。孔融刚到许昌的时候,曹操还维系着对汉献帝的尊重,在众人的眼中还是一个大大的忠臣,这时候孔融和曹操交好也是很可能的。
从诗中“减去厨膳甘肥”能看出,曹操这时没有太多军粮,为了供养汉献帝,竟然得节俭食物,臣僚还可能吃不饱!汉末军阀战乱,储备一般都不太多,常常是以战养战,军粮什么的就靠掠夺。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曹操在196年以后开始实行“屯田制”,第二年大规模实践,才从根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这也是曹操后来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
所以,此刻的曹操,刚安置了汉献帝,尚未曝露野心,孔融自然会对他的做法大加赞赏了。因此,若说这三首诗是孔融所作,情理上也还站得住脚。
孔融的“真面目”(下)
但是随着孔融和曹操交往的深入,随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野心逐渐暴露,曹操在孔融眼里就成了玩弄权术的政治家,他对曹操自然恨之入骨。本着耿介的天性,孔融多次和曹操作对,热嘲冷讽,戏谑捉弄。
比如有一次,曹操打败袁绍的儿子袁熙后,把袁熙的老婆、年长曹丕五岁的大美人甄氏,赏赐给曹丕做妃子,孔融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上面有“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的话。
曹操很奇怪: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有这回事吗?怎么没听说过啊!可是孔融学问大啊,保不齐人家看过什么秘典奇书呢。曹操吃不准,只好请教孔融出自何典。
孔融却说:
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意思是从今天你打败袁熙、你儿子娶人家媳妇这事来看,古代估计也差不多,这是我想的!成语“想当然耳”即出于此。
曹操被赤裸裸戏弄了一番,哑口无言!只能怪自己没有孔融读书多。
袁氏残余势力逃到东北,投奔乌桓。为了平定大后方,曹操打算远征乌桓。孔融认为,何必把袁绍子孙赶尽杀绝呢?远征东北,得不偿失。可是曹操决定的事,没法改变,孔融就又夹枪带棒地说:“您这次远征乌桓、荡平海内,可以顺便把‘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这两件旧账,一并算了吧!”
“速慎”“丁零”是两个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所谓“肃慎不贡楛矢”,是说早在西周的时候,“肃慎族”向周天子进贡一种石头做的箭头“楛矢”,后来一度中断,这就是“肃慎不贡楛矢”之罪!“丁零”呢,常常和匈奴发生争斗,汉代苏武被困匈奴,放羊牧牛,其间曾经被丁零人抢了不少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