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5/23页)
曹冲还未成年就死了,曹操觉得非常可惜,就想为他操办“冥婚”。所谓冥婚,就是让两个死人结婚,把两具尸体按照夫妻之礼合葬。这听起来有点吓人,尽管儒家礼制没有这样的明文,但在民间却一直有这样的习俗,直到今天。
无巧不成书,当时邴原的女儿也死了。
邴原,就是前文介绍过的大名士,因为他才有了《短歌行》。曹操班师,也把邴原带回首都许昌,任命其为司空掾,相当于水利、营建部副部长。曹操敬重邴原,也有意拉拢他,就趁机提出要求,让邴原的亡女和曹冲做一对“鬼夫妻”。
若在一般人,管他礼法不礼法,能和曹操结亲家,这是求之不得的事。可是邴原多聪明啊!他深知曹操的禀性,知道政治家的想法。所谓敬重士人,除了是要利用他们的才能,更多是为了把他们网罗在手下、便于控制。所谓的“敬重”,也只是充充门面,做给天下士子们看的。
士人们,在手握重兵的军阀面前,其实是很孱弱可怜的。
可是,若因此拒绝曹操而引来祸端,也不值当。正在邴原两难之际,有个高人对他说了一句话,帮他下了决定:
夫君人者,厚薄何常之有!
意思就是说,君主对待臣下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有用时认为他好,对他就很宽厚;没用了就认为他不好,对他很刻薄。
没错!保持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这才是与君王的相处之道!邴原彻底明白了,于是就拒绝了这件事,并且找到了一个很棒的理由。
他说:“让我的女儿与曹冲公子合葬这事,是不符合礼法的。你之所以敬重我,就是因为我能坚守礼法。如果听从了你的命令,我就和败坏礼制的一般人没啥两样了,你又怎么看我呢?”
曹操听后只好作罢,给曹冲另外聘了一个女子为鬼妻。
孔融的“真面目”(上)
邴原这事算过去了,可是帮他支招的那位“高人”却没能逃离祸患。
这位高人,大大有名,估计大家刚会说话没多久的时候,就听过他的名字。小时候吃东西老抢着吃大的,父母会教训我们:“古时候有个孔融,他吃梨的时候就吃小的,你看人家多有礼貌啊?”
孔融和雷锋一样,成了大家挥之不去的心头阴影,但凡碰到吃东西之类的选择问题,良心就会让我们想到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记录在《世说新语笺疏》中,里面引了一段话: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四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这就是孔融让梨的出处。从这段材料可知,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代孙,正儿八经名门之后!在独尊儒术的汉代,孔子后人那可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他4岁的时候,和哥哥一起吃梨,只挑小的吃。人问为啥?他说小孩子嘛,理应吃小的!
乖乖仔,真听话啊!
不过历史上的孔融,可不止乖乖仔这一个形象,绝对是一个足够丰富、足够多面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我想,假如我们的父母能真的了解孔融到底都干了些啥,估计就不会让我们可着劲儿学习他了。
孔融小时候是个很能说谎的孩子,而且说谎不脸红,他不但说谎,还顶撞大人。
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记载,孔融10岁的时候,和爸爸一起到了洛阳城,那时候还没有爆发“党锢之祸”1,士大夫们还很有声威。
当时的士人领袖李膺任司隶校尉,整日宾客不断,来往的都是名流贵胄,一般人到李府门口,连通报的机会都没有。孔融很想看看这个李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就骗李府的门迎说:“快去通报,我是你们老爷的亲戚。”老爷的亲戚来了,自然是要通报的,然后孔融就得以见到李膺。
李膺一看这么一小屁孩,不认识啊,就问孔融:“你跟我是什么亲戚啊?”
结果孔融说:“我姓孔,你姓李。我祖先是孔子,你祖先是老子。我祖先孔子曾经拜会您祖先老子为老师,所以咱们是世交的关系。”这话要换了今天,能被人骂死,但在当时出自一个10岁孩子的口中,就有些新奇。在场的宾客都夸赞他了不起,李膺也大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