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6/23页)
有个叫陈韪的大夫,就有点不喜欢这孩子,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聪明,长大不一定怎么样,结果孔融立刻反唇相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就是说,想来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言下之意——您现在混得不怎么样啊!结果羞得陈韪无话可说。
你看,要放到现在来说,这可一点都不乖。牙尖嘴利,伶牙俐齿,老师期末批语一定会写“华而不实”。对这种既没礼貌又顶撞大人的孩子,老师家长可很不喜欢呐,大人们心中让梨的孔融可不是这样啊。
还有呢,孔融擅做主张,甚至差点引来灭门之祸!
党锢之祸爆发后,有名望的士人都遭到追杀,名士张俭就被逼四处逃亡。孔融的哥哥孔褒(就是吃大梨那位)和张俭是好朋友,张俭就去投靠他。碰巧孔褒不在,16岁的孔融迎客。张俭看孔融太小,就没说实话,但是孔融见张俭神色慌张,便猜了个八九不离十,于是擅自做主把张俭藏下。
后来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孔融、孔褒却被逮捕下狱。官员问责,孔融说人是他留下的,他该负责;孔褒说他是来求我的,和弟弟没关系,坚持要由他负责;孔母说她是家长,她该负责,结果闹得“一门争死”。郡守无法裁决,上报朝廷。朝廷一看,得了,真不愧是孔家后人,这么忠诚孝悌又仁义的,但是事儿还得有人负责啊,就认定是孔褒犯的罪。
孔融因此名声大噪。
小孩子没经过大人同意随便留陌生人在家,引来灭门之祸,这可不是大人们希望看到的。
总之,我们的大人们呢,就希望孩子做个没棱角、没个性、懂礼貌、假惺惺的乖乖仔,管他孔融让梨还是让杏呢,只要某一方面符合心中的“没棱角、没个性、懂礼貌、假惺惺的乖乖仔”的形象,都会拿来做我们的榜样的。
就像鲁迅所说:
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
后来孔融做官,屡屡得罪权贵,都因他名望过大而得以保全。董卓进入洛阳的时候,孔融任职虎贲中郎将,相当于御林军统领。
董卓统治残暴,动辄杀人,洛阳城内文武官员一个个噤若寒蝉,没几人敢出来反抗,孔融就是那几个反抗的人之一。尤其在废掉少帝、改立献帝的问题上,孔融与之言辞激辩、极力反对!董卓怀恨在心,但又怕落下“杀名士”的口实,就把他迁职为有名无实的议郎,然后又任命他去北海国为相。北海国相当一个郡,在今天山东昌乐西边,那里黄巾军最为猖獗,董卓不敢明着杀他,就想借黄巾军之手杀掉孔融。
孔融任北海相后,起兵讲武,训练军队,主动讨伐黄巾军,并且还修筑城邑、设立学校、举荐人才,时人称为“孔北海”。后来黄巾军果然大肆进攻,包围孔融,孔融请太史慈求救于刘备。刘备听后受宠若惊,说:“呀!孔融居然还知道我刘备!”于是赶忙发兵救援,解了黄巾之围。
再后来,袁绍的儿子袁谭为了抢夺地盘,发兵打败了孔融。
这时候是196年,大谋士荀彧给曹操支了一招,建议把可怜巴巴的汉献帝迎请到许昌安顿。曹操依计而行,汉献帝得以新都许昌,是年,就是建安元年。
这一招为曹操赢得前所未有的声望,天下士子纷纷前来许昌。曹操听说了大名士孔融的处境后,就奏请汉献帝发诏书,征辟孔融为大匠——相当于现在建设部副部长,负责掌管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就这样,孔融又来到了许昌。
汉室倾颓,大家心思各不相同。有人幸灾乐祸,有人冷眼旁观,有人伺机而起,有人悲观绝望。而孔融,则属于真正实心眼操心着急的那一类,他骨子里纯粹是尊崇汉室,希望汉朝国祚能够长久。
所以当曹操奉迎汉献帝到许昌后,孔融还是非常感激曹操的——因为曹操把濒临死亡的汉献帝救了出来,汉祚得以延续。这是当时很大一部分士人的心态,也是孔融积极来到许昌做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