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8/23页)
这就是说:“你攻打东北乌桓、师出无名,可以用这两笔陈年旧账为借口!”这明显风马牛不相及,几百几千年前子虚乌有的事,怎么能作为出兵理由呢?讽刺挖苦溢于言表!
曹操又被逼得没话反驳。
还有一年,粮食歉收,曹操发布《禁酒令》。《禁酒令》中说夏桀、商周等暴君都是因为喝酒亡国的,所以酒能亡国,所以要禁!这其实是上纲上线,拔高酒的危害,真实用意是避免浪费粮食。
而孔融则大发怪论,连着写了两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
第一篇引经据典,历数历代帝王将相,因为豪饮而建立功业的例子,得出“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的结论。
第二篇则更加诙谐荒诞,极尽讽刺揶揄之能事。说纣王、夏桀因为女人而亡国,今天怎么不禁婚呢?春秋时期呆板的徐偃王因为“仁义”而亡国,怎么不禁仁义呢?
两篇文章把曹操的《禁酒令》批得一无是处。
曹操恨死孔融了,明明知道孔融胡说,但是这家伙妙笔生花,论证详密,一时半会儿你还找不到文章漏洞。
但是,这阵儿曹操还顾不上对付孔融,他威望不足,还要除掉军事对手,所以,只好哑巴吃黄连——苦笑着包容孔融的拙直放肆。
可是当曹操做了丞相,总揽朝政大权,身份发生微妙变化后,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就不一样了。以前,他要有良好的政治形象,所以得把知识分子当师友一样对待,要摆出虚心宽容的姿态;现在当了丞相,本来就有不少人对此持有异议,要是再任由孔融胡说八道下去,自己的权威如何能树立起来?
所以,孔融也就必不可免地,成了权力的牺牲品。
孔融曾经写过文章,说过惊世骇俗的话——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如同瓶子里装了东西一样,东西被倒出来,就和瓶子没啥关系了。
这个议论在今天看来都很前卫,时任御史大夫的郗虑和任丞相军谋祭酒的路粹,总算揪到了孔融的这个小辫子。在曹操授意下,他们给孔融罗织了四条罪状,分别是:谋反、诽谤、交游放荡以及不忠不孝。
于是,曹操就以此为名,下令逮捕孔融,然后杀之。
消息传出,朝野震惊。
当时孔融还有两个孩子,大儿子9岁,小儿子8岁。两个孩子听到消息后,一点也不惊慌,继续玩游戏。孔融对兵卒说:“罪责在我一人,就饶了这两个孩子吧?”结果两个孩子慢慢走进来,对孔融说:“老爸,你见过倾覆的鸟巢底下还有完整的鸟蛋吗?”话音没落,奉命抓捕俩小孩的使者也到了。
这个凄惨又有点悲壮的故事,就是“倾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出处。
孔融刚直不阿,虽然是孔子后人,受着儒家教化,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出所谓“温良恭俭让”的性格,没有谦谦有礼温润如玉,相反,他嫉恶如仇、性情耿介,甚至怪诞滑稽、言行乖张。在儒家思想已经变成空洞外衣、丧失实质内涵、成为人们谋取私利的工具之时,在纲常伦理屈服于暴力之时,孔融表现出一种绝对不同世俗的特行独立。
他,只是用自己的最无奈的方式,在和那个黑暗的时代做坚决的抗争。
建安作家协会
杀了孔融,曹操丞相的权威似乎没人能动了。他趁热打铁,要南下进攻刘表、孙权,企图一统天下。后来的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刘表吓死、荆州失守;刘备战败,和孙权联合,在赤壁大败曹操——这一段故事精彩纷呈,英雄各逞其能,被改编成各种故事、电影、小说、戏剧,这儿就不多说了。
208年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的格局基本定型,曹操虽然南方失利,但是北方基本由他控制。他依旧奉养着形同虚设的汉献帝,一步一步走向权力的顶峰。
权力越大,曹操就越迫切感觉到招揽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他于200年、214年、217年,分别下了三次“求贤令”,希望僚属们能举荐贤能。
没错,邴原看曹操看得很准,他招揽人才,一个原因是“为己所用”,更大原因是怕这些人分散到各处不好管理,与其这样,还不如把他们都操控在手里方便控制。
所以,曹操对待知识分子,是典型的“以权术相驭”,只是相比其他军阀对士人动辄打杀的粗暴手段,曹操怀柔软化的方法,显然更为高明。后来曹植在《与杨祖德书》中就说,曹操对文士“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使其“悉集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