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17/23页)
司马门事件
这些小事都还不要紧,双方究竟谁胜谁负还数未知,没想到就在这节骨眼儿上,曹植浮华轻佻的文人习气,让自己吃了一个大亏,从此再也没能翻身。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云: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曹植可能没想到,这个酒后轻狂的事件,竟然葬送了自己的下半生。
《三国志》记载的这件事,到底有多严重呢?
所谓“驰道”,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修了好多条通往全国各地的大路。看起来有点像今天的高速公路或“国道”,不同的是,高速公路只要你交钱,人人可走,而驰道则只有皇帝才能走,别人是没有资格的。这是明文规定的礼制,不能随意逾越。东汉学者应劭解释为:
驰道,天子道也。道若今之中道然。(《史记·秦始皇本纪》之裴《史记集解》)
可见这个“驰道”,不是随便谁都能走的。
所谓“司马门”,也是类似的礼仪性建筑。司马门是对天子宫门或诸侯王宫外门的称呼,也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别人不能随便进出,这是等级制度,不容僭越。
曹植走的这个司马门到底在哪里,学者们争议很大。按照时间来看,曹植走司马门的时间大约在建安二十二年后,这时候曹操已经贵为魏王,曹植走邺城司马门的可能性比较大。
大约曹植酒后轻浮,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去,总之是走了驰道、闯了司马门,这可是严重的违法乱纪的事。曹操被封为魏王,还有很多大臣对他不满意,随时找他的碴儿,而曹植这时候却公然违礼犯制,让曹操大为尴尬且不满。
为此,曹操对曹植大为失望。曹操说:
自临淄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裴注)
自此,曹丕曹植兄弟的夺嫡之争算是有了清晰的眉目,曹植以轻浮的文人性格打败了自己,曹丕完胜。
没多久,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曹丕被正式立为魏国太子!
杨修之死
尽管曹植浮华轻佻,不知轻重走了驰道、闯了司马门,但是父子之情犹在——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嘛!所以曹操还想给曹植建立功业的机会。在这一点上,不管慈父、严父,父爱都是一样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终于有了一次缓和曹操、曹植父子关系的好机会,大将军曹仁为关羽所困,曹操任命曹植为征虏将军,前去支援曹仁。历史没有记载曹植有什么军事才能,面对关羽这么强悍的人物,派他去解围岂非儿戏?
当然不是!曹植前去,只是领名、挂衔而已,真正出力打仗、应付现场紧急状况的都是其余大将,这分明是曹操给曹植开的绿灯。
可惜曹植没有福气啊!他又被自己的亲哥哥、太子曹丕给耍了。
《魏氏春秋》记载:
植将行,太子(曹丕)饮焉,逼而醉之。王(曹操)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这次大家可都看出来了,摆明了是曹丕使坏,结果呢?曹操“悔而罢之”——罢了罢了,曹植是个扶不上墙的家伙,不再对他抱有什么希望了。
傻乎乎又天真的曹植也就没有一点防备心,太子请喝酒就喝酒,不仅喝,还把自己灌醉了。曹植这样的人太不适合搞政治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曹操选曹丕做接班人是对的。
夺嫡的事情有了分晓,但是团结在双方身边的士人们都还盘根错节、势力很大。玩政治出身的曹操太清楚这样发展下去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了,他必须帮太子巩固接班的道路。
所以,一直拥护曹植的杨修,可就危险了。
尽管杨修还是曹操的秘书,尽管杨修还是名满天下的名士,可是他必须得死。他必须死的原因有三个,首先是他不断耍小聪明,处处显着要高出曹操一筹,让一向自负的曹操有点受不了。
更为关键的是,杨修家世代为官,是名门望族,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非常大。杨修和孔融、祢衡关系很好,在政治理念上,他们都和曹操有抵牾的地方,这让曹操非常不放心。
最为关键的是,杨修拥立曹植。一旦曹操归西,杨修就成为对抗曹丕的主力,曹魏政权就会被分裂为两股势力,在权力需要集中的时代,这可是为政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