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16/23页)
后来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还把这个碑文用小楷誊写了一遍,这就是流传到今天非常著名的书法法帖——《孝女曹娥碑》。
第二件事是著名的“一合酥”事件。有人送给曹操一盒点心,曹操吃了以后很好吃,就在上面写了“一合酥”三个字。众人不解其意,杨修却说快来吃啊,这是丞相赏给我们的。大家不敢吃,杨修说,看,“一合酥”拆开,不就是“一人一口酥”吗?丞相的命令,我们赶紧吃吧,于是大家就把这一盒点心给吃完了。
还有一次,曹操命人修花园,最后去看了之后,在门上写了个“活”字。又是杨修猜出了其中含义,说“门内添活即为阔,丞相是嫌门太宽了”。
曹植身边另外两人,是丁仪和丁廙两兄弟。
丁仪素有才名,曹操还打算把女儿许配给他。可是丁仪有眼疾,大约是高度近视,曹丕就以此为理由劝阻了这桩婚事。后来曹操见到丁仪,发现丁仪的文采实在非常人可比,就说丁仪哪怕是个瞎子,也值得把女儿嫁给他,更何况只是有点近视眼呢!由此可见丁仪文采之高妙。丁廙,史称其“少有才姿,博学治问”。
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曹丕腹黑多诈,身边就是一帮腹黑政客;曹植舞文弄墨,身边就聚了一帮文艺青年。
在双方的争斗中,一开始,曹植是有点占优势的,曹操一度也真有心思把曹植培养为接班人,所谓“几为太子者数矣”。这是由于杨修是曹操的秘书,猜曹操的心思一猜一个准,所以曹植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是杨修给曹植帮忙的方法,却很不高明。他常常揣摩曹操的想法,估摸着曹操要提什么问题,就事先写好答案交给曹植。果然没多久,曹操就问了这问题。曹植一看,哇,猜中题目了,就立刻呈上答案。不想用力过猛,被曹操发现了——怎么我这儿刚一出题,你那儿就有答案?当他得知是杨修在作怪后,自然非常不满。
丁氏兄弟,则是在曹操面前不断美言曹植。
曹丕这边又是如何行动的呢?
看着曹植的优势越来越大,曹丕着急坏了,就向贾诩求教应该怎么办。贾诩回答说:“希望将军修养品德,勤于学习,日夜孜孜不倦,不违背做儿子的道义,这就够了。”
这几句话看起来是最平常的客套话,淡然无奇,可是稍微琢磨,就会发现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建议。面对辞藻华丽、深得曹操喜欢的曹植,你跟他拼文采是没戏了,那就只好避其锋芒,打“情感”牌,乖乖做一个老实孩子,让曹操看着放心就够了。
吴质也是这么教曹丕的。
有一次,曹操要远征,在送别之时,曹植当众诵读了一篇文辞华美、抑扬顿挫的文章,赞颂曹操的文治武功,曹操听了美滋滋的,非常得意。
可曹丕该怎么办啊?吴质悄悄教他:“与魏王辞别时,你什么都不要说,只管哭泣就行了。”曹丕幡然觉醒,于是就大哭起来,哭得极其伤心,连曹操也感动落泪,文武们都跟着哭。
这一招非常高明,曹操要远征,做儿子的舍不得父亲,哭泣是最直接的感情表达,这份孝心可比一万篇华美词章都来得管用。
果然,大家都议论纷纷,认为曹丕孝顺,曹植则流于浮夸。
吴质当时是地方官,曹丕与之往来过多则有结党之嫌,这是曹操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曹丕有时候就趁着运输丝绸的时候,把吴质藏到车里,悄悄运进府中。
不想这事儿被杨修发现了,杨修觉得抓住了把柄,就立刻报知曹操。曹操听后大怒,由于当天事情已经过去,就准备下次抓个现行。
曹丕听到这个消息,吓坏了,请教吴质怎么办。吴质献计说:“小事一桩!明天你再拉一车丝绸进来就好了。”
于是第二天,曹丕又让人拉一车丝绸进来,杨修见状赶忙拦下车辆。当曹操前来打开车厢以后,却发现满车都是丝绸,哪里来的吴质呢?
曹操因此怀疑杨修诬告曹丕,逐渐对杨修不那么信任了。
杨修与吴质的较量,这次可算是栽了大跟头。
杨修、丁仪、丁廙,都是文士气质的人,写诗作赋是高手,猜谜射覆没问题,可政治斗争哪里是那么简单的呢?论及政治权谋,他们三个,又哪里是贾诩、吴质等人的对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