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15/23页)
崔琰的好朋友、和崔琰一起主持选举的名士毛玠,为崔琰愤愤不平,曹操遂把毛玠也一并处死!
唉,崔琰啊崔琰,你要是圆滑一点、懂点政治常识,在这当口什么也不说,或者直接再写一篇奉承曹操的文章,那该多好啊!
可惜他不是这样的人,他只是一脸真诚率真:我真诚地说我的观点,难道有错吗?
是的,崔琰,你错了!你错在生活在这个以厚黑计谋、猜忌斗争为家常便饭的时代,更错在把这片土地上的事情,想得太简单、太理想了!
看来,文字狱、腹诽之类的事,在深沁政治权谋之道的中国文化里,由来已久,并且枝繁叶茂、生生不息,直到今天。
直到今天,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动机论”仍然十分流行,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朋友,琢磨别人每一句话背后的深意,仍然是智慧的象征。
士人和政客的区别
魏公变魏王了,夺嫡之争更加白热化。拥簇在曹丕、曹植身边的人马,纷纷大展身手、各显神通。
曹丕身边有两个最主要的谋士,一个是贾诩,一个是吴质,这两个人都具有实际的政治才干,是审时度势、玩弄计谋的高手。
后世评三国,许多人都认为三国第一谋士,不是诸葛亮,也不是郭嘉,而应该是贾诩。
贾诩精通兵法,最早在董卓手下做官。董卓死后,就是贾诩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这才有了后来长安被毁、献帝东逃的事。后来贾诩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用贾诩之计两次打败曹操,曹操的长子曹昂就死于和张绣的战斗中。
官渡之战前夕,到底该投降曹操还是投降袁绍呢?张绣骑墙观望,又是贾诩建议张绣投曹操。归顺曹操后,贾诩又出了很多计谋,曹操官渡之战、破西凉马超之战,贾诩都给出计谋帮了大忙。曹操要打赤壁,贾诩劝阻,曹操唯一一次不听,结果就吃了大败仗。在东汉末年、三国这么复杂的环境下,贾诩数易其主,居然位居三公,活到了77岁的高龄。由此可见这个人城府极深,深谙处世之道。
吴质呢?《三国志·吴质传》引《魏略》中说他:
少游遨贵戚间,盖不与乡里相沉浮。故虽已出官,本国犹不与之士名。
就是说吴质打小就喜欢结交权贵,不大看得起乡里乡亲,不与他们来往,所以名声不好,他即便当了官,乡里人都不把他当士人对待。吴质可真是攀龙附凤、“积极上进”的典型青年啊,于此可见吴质的品质特征。
吴质死后,大家总结他的生平,概括为“怙威肆行”,就是说他依仗权势四处耍威风、肆意横行、欺压百姓,按照谥法,被谥为“丑侯”,这可是够难听的一个谥号。所以他的儿子不断喊冤、不断叫屈,最后朝廷碍于情面,给了个“威侯”。于此,也可见其人之一斑。
显然,贾诩、吴质都属于陈寅恪所说的“第二类士子”,能在乱世中活得很好,他们有很强的政治手段,能在生前享受富贵荣华。
曹丕身边,就是这一类人。诸君不信,可详核史书。
曹植这边呢?他身边主要有三个谋士。
第一个就是著名的杨修。杨修也绝对是名门之后,他的高祖爷爷杨震、太爷爷、爷爷和爸爸杨彪,四辈人都是太尉,杨修的舅舅还是袁术!更为关键的是,杨修文采出众、聪明绝顶,其聪明程度,连曹操都自愧不如。
《世说新语》记载了杨修的几个小故事,这几个故事我们都很熟悉。
第一件事,是曹操、杨修一起路过孝女曹娥墓。曹娥是个感天动地的孝女,所以就有人给她写了碑文,碑后有蔡邕写的八个字: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世说新语·捷悟篇》)
曹操见到这八个字很奇怪,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杨修却说自己已经知道了。曹操让杨修先别说,自己在马上苦思冥想,走出了好几里地,总算猜出了这个字谜。“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即“绝”字;“幼妇”就是少女,合起来是个“妙”;“外孙”自然是女儿的儿子,正是个“好”字;“齑臼”是捣烂姜蒜的容器,即“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曹操问杨修,果然答案一样。可是曹操想了这么久才想出来,杨修则看一眼就知道了,两人聪明程度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