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14/23页)
因以上种种,曹植就根本不适合搞政治,这也使得他在面临嫡子之争的时候,自己就先处于下风了。
尽管曹植无意争夺,但是身处其中,对别人来说怎么也是个大威胁。再者,你说你不想当世子,就真的能退出这个竞争吗?那就太异想天开了。很多时候,人是被逼着走的,自己压根是做不了主的。
曹操的文字狱
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比之前面的魏公,又升了一级。
汉初,刘邦消灭韩信、卢绾等异姓王后,与大臣刑白马而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规定封王的对象必须是刘家子孙。随着曹操的封王,汉朝就彻底名存实亡了。
曹操公开僭越,登时引来一批大臣的不满,这些人主要是历代世受汉恩、有儒学传统的大族勋贵,我们的教科书上一般称呼他们为“守旧派”“顽固派”或“保守派”,是“阻止历史进步”的力量。
曹操深知这样做很冒险,必然会招致诽谤,所以愈加多疑善怒,对任何非议和批评都极其敏感——尤其是对那些世家大族、名士领袖,他更加猜忌和防范。
名士崔琰,就成了曹操猜忌多疑、打压政治对手的牺牲品。
崔琰是山东人,乃一代儒学大师郑玄的学生,号称冀州第一名士。《三国志》说崔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整个朝廷官员都很仰慕他,连曹操对他也很敬畏忌惮。
关于崔琰和曹操,有个很著名的故事。曹操统一北方后,游牧民族纷纷来附,有匈奴派使者来谒见。曹操觉得自己长得丑,就请崔琰出面。崔琰端坐中间接受拜见,曹操则捉刀在侧侍立。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对“魏王”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刀之人气度威严,更不寻常,是真英雄也!”
曹操大惊,就派人把这个使者给杀了,“捉刀”一词即源于此。这个故事可见崔琰的容貌丰姿,的确是很俊美儒雅的。
崔琰最早是袁绍部下,后来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都要争夺崔琰。崔琰称病不仕,还因此获罪。后曹操夺得冀州,领冀州牧,就召请崔琰为别驾从事(即省长顾问类的官员)。曹操看冀州人多,非常高兴,说:“有了这么多人,可以好好壮大兵力了!”
结果,刚被曹操封了官的崔琰却不识时务地说:你打下一个州,不先好好关心民情,却关心自己的军队是不是能壮大,这简直是虎狼之师啊!
曹操听后,只能“改容谢之”。崔琰出身儒家大族,受的是儒家的思想教育。与死守愚忠的士人不同,崔琰不流俗,相对通达许多,但依旧有一种“以救时弊、悲悯百姓”的政治理想,有一颗恻隐仁爱的心。这和寒族出身的曹操权谋争霸的军阀思想,一开始就不同。所以曹操虽然敬重他,却从不曾把他当成自己人。
崔琰做官一身正气,不掺杂私情于公务,非常有原则。曹植的老婆是崔琰的侄女,崔琰就是曹植的妻叔,按说崔琰应该力挺曹植才是,但是崔琰却恪守“嫡长子制”,建议曹操应该立曹丕为太子。崔琰这种高风亮节、不徇私的正直做派,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尊重。曹操也不得不赞叹,因此请他主持选拔人才。
崔琰举荐的诸多人之中,有一个叫杨训,看到曹操被封为“魏王”,心想这下可以好好拍个马屁!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洋洋洒洒,称赞曹操的功德。
大家这下都笑话崔琰:你看你看,你看你举荐的是什么人?是这么个拍马溜须、华而不实的小人啊!
崔琰不这么认为,他看了杨训写的文章之后,就写了一封信给杨训,信上说:
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三国志·崔琰传》)
崔琰的观点不流俗,他觉得曹操恐怕注定是历史人物,长远来看,人们对他肯定改观。他就回信说:看了你的文章,蛮好的,现在大家不承认你的看法,只是个时间问题,一定会有改变看法的那一天的!
但是正处在敏感狐疑且“更年期”的曹操,就对这封信联想出无数个一二三来。
曹操联想得很怪异,他认为:“谚语说‘生女耳’,可见这个‘耳’字是个不吉利的词!‘会当有变时’是诅咒我的意思!”因此大怒,给崔琰定罪“腹诽心谤”,将他治罪并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