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19/23页)

按《通鉴》记载,这些诸侯王“皆寄地空名而无其实”,他们基本没机会参加朝廷活动,只有一个空头“王”的名号,没有实际权力,每人只有“老兵百余人”当守卫。诸侯国也小得可怜,属于“借寄”在地方上,受地方管辖,并且还有监国使者来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随时写信揭发检举。

最为关键的是,诸侯王们必须接受这种安排,没有别的出路。你说你不要王爵了,只想做个小官为国家出力,哪怕带兵打仗前线厮杀呢!对不起,不可以,你还是好好当你的“王”去吧!——曹魏的时候,诸侯王们过得都很苦,甚至不如一个普通的县令,“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

曹植是临淄侯,封国在今天山东淄博。从曹操死的那一刻,他的厄运就来了,被赶离洛阳,只是对他迫害的一个开始。

221年,曹丕当皇帝的第二年,就按捺不住杀人的冲动,秘传旨意,让身在曹植身边的“监国使者”灌钧,上表检举,告发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

可以想象,曹植从贵公子一下子变成半个阶下囚,没有未来没有希望,他还能干什么?只好“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监国使者这时候再刻意找点碴儿,要惹毛曹植,那还不容易?这种罪名,定得太绝、太高明,我们还真找不到反驳的地方。子虚乌有、扣帽子、构陷等,这类高难度的斗争技术,原就源远流长。

曹植就此被押到了洛阳。

于是相关部门以此为罪名,上书请治曹植的罪。——瞧,这配合得多漂亮。大臣们议论,按曹植这罪啊,可以削掉他的爵位,贬为庶人。

可是曹丕不满足,还想杀掉曹植。

亲兄弟啊!都这阵儿了,怎么还不愿放过曹植呢?曹丕已是天子,什么都有了,把曹植贬为庶人也就对你构不成半点威胁了,难道还怕曹植翻了天不成?

曹丕确实什么都有了,可是当他面对曹植的时候,却会从骨子里散出一种自卑、一种强烈的嫉妒心,他嫉妒曹植,嫉妒曹植的文采绝伦。

命运的安排真是有趣!曹植心中一直想着建功立业、辅佐明主,功业才是他的最大心愿,他并不甘心只做个诗人,可现实呢?老天却让他因为诗歌名传千古,成了不朽的大诗人。

曹丕呢?他一直以为,“文学可以让人不朽”,所以努力学习诗词歌赋,写了很多诗歌,还早早就编纂自己的文集,“文人相轻”这个词,就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出的。或许,他能总结出这么精辟的话,正是源于他的切身感受。他对曹植的嫉妒,恰恰就是对这个词最好的诠释。

真是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无意为之的事却恰恰最能成就自己,老天就是这么有趣。

面对这个可怜的亲弟弟,曹丕憋在心中的气一直出不了——都是写文章,曹植的为什么就是好?还因此获得父亲的欢心,这口气,曹丕已经憋了十几年了。

此刻他贵为天子,高高坐在龙座上,折磨自己最嫉妒的人、自己的亲弟弟的最好办法,还是要从文学下手。你不是才思敏捷吗?你不是倚马可待吗?你不是文不加点吗?你不是才华横溢吗?好,你现在就给我写出一首诗来,就以“兄弟”为题,不能见“兄弟”二字,七步之内没有结果,那就说明你以前的诗都是骗人的,我就要立刻杀了你!

会写文章的人,分两种:

一种是属于狠琢磨、苦吟型的,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费尽心思谋篇布局,最后不断修改,才出一个满意的作品。汉代流行写赋,一个人写一篇赋往往得好几年时间,张衡的《二京赋》就写了十年,这是写得慢的,慢工出细活。

还有一类,那是天纵奇才,按照陆游的话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都不是人努力刻苦可以学来的,那是纯粹的禀赋。李白就属这类,所以后人称他为“诗仙”,除了说他诗歌有仙气之外,也是形容他这种禀赋不是凡间之物。

客观地说,大多数写文章的都属于前者,当然,大多数写文章的都会自我感觉属于后者。

很幸运,曹植就是后者,是一个绝顶高手、不世奇才。他听完哥哥的要求,心灰意冷,站起身子开始踱步。不知道谁在煮豆子,香味悠悠飘了进来,曹植来了灵感,于是他就吟出了下面这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