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20/23页)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踱完,诗亦成篇。曹植吟完,已是泪流满面,曹丕和朝中大臣,也大为感动。
豆子被水煮,豆秆在底下烧。同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何必如此苦苦相逼呢?诗巧妙地用豆萁、豆子来比喻兄弟,用烧豆萁煮豆子,来比喻兄弟相逼,本体喻体非常贴切巧妙,又入情入理,让人读来确实深受感动。
这首诗还有另一个版本,只有四句,或许我们也更熟悉: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四句的版本显然是根据六句版本改编而来,现在人教版的课本上,也选了这首诗,所用的就是六句的版本。
对了,这首诗的大名——《七步诗》,想来我们都是知道的。
确实是一母所生、苦苦相逼的兄弟啊!曹丕和曹植的母亲,都是卞夫人。当时卞夫人已经贵为皇太后,就在洛阳,听到曹丕要加害曹植的消息,大为震惊。曹植就因为《七步诗》和母亲的庇护,又躲过一劫。
曹丕没有杀他,曹植从临淄侯被贬为安乡侯,又改为鄄城侯。
汉至曹魏时期,侯爵也分好几个等级。一等侯爵为“县侯”,二等侯爵为“乡侯”,三等侯爵为“亭侯”,再次还有“关内侯”。关羽被封为“寿亭侯”,就是三等侯爵。
曹植最早被封的“临淄侯”,属于一等侯爵;“安乡侯”就是二等侯爵了,后来再改的“鄄城侯”,又属于一等侯爵。这次曹植的大难不死,就全仰仗杰出的才华和卞太后的庇荫。
曹植在鄄城(今山东省西南)待了没多久,就又因为太过于信任身边的人,对他们没有忌讳和隐瞒,被东郡太守王机和防辅吏仓辑等诬陷了一通,这样的人生在政治家庭,也真是可悲。
好在,这一次诬陷纯属捕风捉影,并没有找到实质性的罪证,曹丕也就没有对他下毒手。他只是被削减了爵位和土地,命,还是保住了。
222年,曹丕大发善心,把流放在四处的亲戚们都给封赏了一下,封给他们郡王的名号,提高了一点生活水平。但实质未变,诸侯王的政治权利没有提高半点,一样是老弱残兵,一样有监国使者。
曹植也被封了“王”,其实还是一等侯爵鄄城侯,只是把名字改了一下,变成“鄄城王”而已。他的食邑,一样少得可怜,只有两千五百户——这个数字,仅仅是曹操活着时候、他贵为临淄侯时期的四分之一。
甄夫人和《洛神赋》
也就在222年,甄夫人——魏天子曹丕当年爱得死去活来的女子,被赐死了。
甄夫人,还有印象吗?就是原本属于袁熙的老婆、比曹丕大五岁的甄夫人。曹操打败袁熙,曹丕就把甄夫人抢来当了自己的老婆,孔融还因此“想当然”地嘲讽曹操“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丕这一年35岁,甄夫人40岁。
这时候曹丕贵为天子,后宫佳丽三千,个个都在献媚邀宠,对年老色衰、明日黄花的甄夫人,自然倍加排挤。看过《宫心计》《甄嬛传》等一系列后宫戏的朋友们可都知道,后宫的斗争更加阴毒更加可怕。史书记载,曹丕后宫有郭皇后、李贵人、阴贵人等几个厉害的角色,联合起来对付甄夫人。
或许当年甄夫人也狠过,但容貌是她最大的资本,资本没有了,还拿什么斗?更何况,据史书记载,甄夫人德行很好,非常识大体,颇有国母贤良淑德之风,这样的女人,在后宫斗争中,注定是要吃亏的。
甄夫人还是个才女,她受到冷落和排挤,心中忧闷,就写了一首极其哀婉、幽怨的诗《塘上行》,其中有“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的凄婉名句。
这首诗用的也是乐府旧题,语言哀婉凄转,用排比和反问的句式,将幽怨的心情发挥得淋漓尽致。诗写得非常好,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是曹操写的。
甄夫人和郭皇后等人的宫斗细节,不得而知,总之40岁的甄夫人被赐死,结束了她的一生。她一生写了很多诗,都被收录在《甄皇后诗选》中,她也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大才女。
其实命运就是这么捉弄人,在礼教的规范下,在世俗的道德批判下,到底多少人的幸福被牺牲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