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敢忆衡阳(1944年4月~1944年12月)(第6/74页)

由于这次是第11军倾巢出动,所以畑俊六把总参谋长松井太久郎留在南京,自己带着高级作战参谋天野正一、高级兵站参谋辻政信(辻参与指挥进攻马来亚半岛之战后,回陆军大学当了一阵老师,随后到的这个位子,后调往缅甸出任第33军作战主任参谋,参与指挥缅北滇西的密支那会战和龙陵会战)离开南京,在武汉设立了派遣军前进指挥所,直接负责第11军的后方补给和兵站事务。

在5月的火光下,横山勇抬起头,看到薛岳的脸,但后者却不想看他。

自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大捷,到现在1944年春,日军已两年多没对第9战区发动攻势,薛岳着实认为把鬼子打怕了,以至于在疲沓中轻敌了。

河南开打时,薛岳的判断是,日军只在中原局部采取行动而已。

在太平洋上的日军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这两个战场,对日军来说,有联系,但联系还真是没薛岳想象的那么大),他们难有力量再大举进攻长沙。所以,对战区情报部门反映的湘北和鄂南日军的异动,薛岳没有重视起来。随后,重庆军委会亦提醒薛岳日军有向鄂南集结部队的迹象。薛对的观点是:即使日军发起进攻,也是重演第三次长沙会战而已。

进入5月中,1943年底取代吴逸志晋升为战区参谋长的赵子立愈发担忧。

吴逸志是怎么去职的呢?1943年的时候,太平洋战争进入白热化,吴逸志心血来潮,写了个“论亚洲战场的重要性”的文章,并草拟了个如何加强亚洲作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军队在闽浙沿海地区开辟新战场,向印缅战场增加兵力,并向太平洋地区投入五到十个师的精锐部队,协助美军跟日军作战。写完后,上报重庆军委会。蒋介石看完后,也觉得他确实是心血来潮,但还是鼓励了一下。其他军政要人看完后,也都顺嘴夸了几句。吴逸志就很兴奋。他恰好有个襟兄弟在外交部上班,于是就叫那个亲戚想法把他的计划直接转给美国总统罗斯福。该方案还真就到了罗斯福手里,罗斯福还真就给吴逸志回了信,说会叫参谋部门研究研究,还对吴进行了表扬。吴逸志大喜,立即把这件事电告蒋介石,觉得一定能够得到嘉奖,却忘记这是自己的擅动。

蒋看完电报后,在上面批了几个字:“免职,交军法执行总监部法办。”

最后,在薛岳的求情下,吴逸志才没被法办,但丢了战区参谋长一职,参谋处长赵子立取而代之。

现在,赵子立的担忧是:从河南战场上出现了敌人的一个坦克师团这件事看,日军这次进攻非同寻常,第9战区现兵力不足以抗击有可能出现的大战,要立即向军委会请援。薛岳显得很不耐烦。赵子立认为敌人越是在穷途末路时越要小心它。

这话叫薛岳很不爱听,觉得赵子立是在给他上课,说:“你职位越高,越是没胆气了,还记得武汉会战的时候吗?你不是这样的!在第9战区,敌寇进攻是常态,但为什么过去两年他们没进攻?前年他们主要打第3战区,去年一年都在打第6战区,不能说全赖第三次长沙会战之威慑,但敌军胆怯亦是事实。现在虽有风吹草动,但兵来将挡,水来土屯,我军以不变(指‘天炉战法’)应万变,其奈何长沙?”

赵子立说:“形势种种,似已说明此次非比前三次长沙之战,第三次会战敌人大败在于兵力不足,这次情况怕是不一样,如果敌人内外线、东西两翼兵力充足,且又有足够的预备队,而我们仍用‘死架子’,那就完全被动了。现在整个战区只有60个团,以我的意见,还是向军委会多要些兵力,再把决战地区由长沙改为衡阳,这样才安稳。”

赵子立说的“死架子”,亦指“天炉战法”。

薛岳听后直视赵,说:“想要的话你去要吧!”

赵子立由参谋到副参谋处长再到参谋处长直至现在的参谋长,一路晋升,与薛岳的关系,则是一路下降。正如前面讲过的,赵的官越大,薛岳就越听不进赵的建议。这样说吧,当作为一个小参谋的赵提出些作战想法时,薛岳能从欣赏的角度去倾听和接纳,但当他成为仅次于自己的战区二号人物时,薛岳反而接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