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敢忆衡阳(1944年4月~1944年12月)(第8/74页)
在这样的配备下,第13师团所攻平江至浏阳一线,是极其顺利而迅猛的。山本三男的第3师团紧随其后。
新墙河正面,面对中路第116师团主力和第68师团的攻击,杨干才第20军(1943年9月接替杨汉域)很快就放弃了既设阵地。这是“天炉战法”的一环。随后,杨森指挥第20军和王泽浚第44军尾随日军南下。如果完全明了此次日军的战法,就会觉得这种尾随多少有点悲哀了。开打后,薛岳令第3战区丁治磐第26军迅疾向浏阳靠近,同时催促杨森和王陵基两部的四个军一个由北而南、一个由东北而西南靠近长沙、浏阳一线。
危局下,重庆军令王耀武辖施中诚第74军、彭位仁第73军、李天霞第100军,并临时指挥王甲本第79军,在湘西一线御敌;又从两广调沈发藻暂编第2军北上。同时,叫孙连仲第6战区和顾祝同第3战区进行牵制性进攻。当时,罗广文第18军和池峰城第30军在中美混合空军配合下,对驻宜昌的澄田赉四郎第39师团的一个联队发起进攻。日军阵地虽被炸得体无完肤,但这个联队居然以劣势兵力和火力顽抗了三个来月而保阵地不失。第3战区那边,顾祝同还没来得及出兵,反而被永津佐比重第13军打了个先手,该军再次向衢州发动进攻。不过,就是在这次战役中,第70师团第62旅团长横山武彦被中国军队设在龙游附近狮子山阵地的重机枪击毙(6月11日)。四年前,他作为第39师团联队长,率部在湖北南瓜店围攻张自忠。
进入6月中旬,日军中路第116师团主力、第68师团突破汨罗江防线,直下捞刀河,后面的第58师团和第34师团随之跟进。
直到这时候,薛岳才发现:在中路,日军一线两个师团后面,居然还有两个师团!
到这时,他才发现整个战局跟第三次长沙会战完全不同。加上左右两翼,现在日军至少出动了七个师团!
这是湖南战场上从来没有过的事。
薛岳准备不足的情况,可从日军第3师团长山本三男的日记看出来:“历次作战,在战线附近几乎看不见居民,但此次在各处却时常看到。这或许是中国军和军民认为日本军不会打到此地。”
薛岳有意令驻衡山的方先觉第10军、由两广而来的沈发藻暂编第2军等部队悉数北上,在长沙和浏阳间与敌决战,但遭白崇禧强烈反对而作罢。作为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已奉命到桂林统一指导第9、6、4、7四个战区的战事。军委会也认为调诸军北上不现实,令暂2军推至长衡间的株州,第10军仍控制在衡山,并做好守卫衡阳的准备。
有一次,在电话里,白崇禧建议薛岳放开长衡,在桂林与日军决战。
薛放下电话后,说:“丢他妈!我就不去给广西看大门!不在湖南打,把部队都拉到广西——他家里去,可恶!”
薛岳的反应有地域派系之背景,但白崇禧直接建议在桂林决战也值得商榷。其优点,是桂林决战可使日军战线拉长而使其进入最疲惫状态;但缺点更明显,桂柳地区,从地理上讲,不具备相互增援之便利。从这个角度说,衡阳确实是最好的决战点,除第9战区原有兵力外,西面第6战区,东面第3战区,南面第4战区和第7战区以及军委会直辖的兵力,都容易向衡阳会集。
战区参谋长赵子立亦认为长沙、衡山、全州、桂林、柳州都没有这个优势。
他认为:新墙河距衡阳500多里,可逐次抵抗一个多月,这期间各战区部队都可从容赶到决战地带。而衡阳本身,亦适合固守,北、东皆有河,西、南城外又没有像长沙岳麓山那样能对城区构成绝对威胁的制高点。开打后,兵出衡山切断日军补给线,比在湘北更容易。后来,赵子立回忆:“但遗憾得很,由于两年的平静生活,除了看例行公文外,总想看自己想看的书,对作战方案一度想过后,就没有再去想。及至1944年5月,有了具体情况,最初只争论日军敢不敢打的问题,没有着重去研究作战计划。”
在日军急速的攻势下,长沙第四次成为危城。
虽然张德能第4军正驻守长沙,但薛岳仍希望衡山方向的方先觉第10军取代第4军来固守这座城市(像第三次长沙会战那样)。据赵子立回忆,在用谁来守长沙这个问题上,薛岳一直问赵:“让哪个部队来守长沙呢?第4军这个部队长于攻,而不善于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