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敢忆衡阳(1944年4月~1944年12月)(第5/74页)
虽有许昌和洛阳保卫战,但从整体上看,日军在河南战场上势如破竹。这是第1战区多年不备战的最终恶果。
豫中大败时,西安朱绍良的第8战区一度出兵驰援,而山西方向吉本贞一第1军也想趁机夺取潼关,进而威胁西安,于是才有了豫西灵宝一仗。在第34集团军总司令李延年指挥下,守军一度遏制了日军的进攻。在关键时刻,并无占领陕西计划的冈村宁次把坦克师团调走,日军攻势转颓,最后被迫撤军。
中原大部就这样在战争后期的1944年沦陷了。
战役结束后,蒋鼎文和汤恩伯被蒋介石双撤职。蒋鼎文是1942年初接替因中条山会战失利而辞职的卫立煌出任第1战区司令长官的,之前任驻陕西的第10战区司令长官。在河南的这两年多,蒋鼎文没有任何作为(先前在陕西时,胡宗南是他的副手,不服他。到了河南后,汤恩伯成了他的副手,更是不服他)。豫中陷落后,养病的陈诚又被任命为第1战区司令长官,去收拾残局,将原属朱绍良第8战区的陕西并入第1战区。不并入也不行了,因为第1战区已经没什么地盘了。
后来,在姜克夫编撰的《民国军事史》中,对第1战区有一个评价:抗战八年,没打过一次好仗。
这个评价可以说是事实。
河南段作战后期,日军第27师团被从东北抽调到战场。
这支1937年7月7日发动战争的部队,当时称中国驻屯军,辖第1联队和第2联队。侵华战争爆发后,增加第3联队,改称中国驻屯旅团、中国驻屯兵团,最后改成第27师团(兵源来自东京、山梨、佐仓),所辖联队番号仍称中国驻屯第1、2、3联队。师团长是南京战时的第6师团第45联队长竹下义晴(很快落合甚九郎接任)。他们调过来跟河南段作战没什么关系,而是准备参加接下来的湘桂作战。第27师团从关东军调出是个重要情报,但却没被薛岳的战区得到。
在武汉第11军司令部,高级作战参谋岛贯武治开始划火柴。
他制订下的湘桂作战分三部分:第一阶段,以长沙、衡阳为主的湖南作战;第二阶段,以桂林、柳州为主的广西作战;第三阶段,以粤赣线南段为主的韶关作战以及摧毁江西遂川和赣州机场的作战。东京大本担心部队不够用,除前面提到的从关东军抽出来的第27师团外,还将参与河南段作战的长野祐一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4期,岛根县人)第37师团,以及四个新编旅团、一个坦克联队和4个炮兵大队并入第11军。
这样的话,投入湘桂作战的日军就达到了10个师团:山本三男第3师团、赤鹿理第13师团、落合甚九郎第27师团、伴健雄第34师团、长野祐一郎第37师团、青木成一第40师团、毛利末广第58师团、船引正之第64师团、佐久间为人第68师团、岩永汪第116师团,又以第13和第3师团为双核心。按服部卓四郎在《大东亚战争全史》里的说法:“第3、第13师团是从昭和12年(1937年)上海战役以来,作战经验丰富的老练部队,是第11军的核心力量,在对华作战中,被认为是最精锐的部队。”
但是,在失去制空权的情况下,日本人进行地境如此漫长的作战,就真的有把握吗?
第11军里的一些老参谋最担心的是第一战就受挫长沙。岛贯武治是个例外。他的担心在于取下长沙之后的事,也就是向衡阳进军途中中国军队从东西两面的侧击。他研究过前几次长沙会战,发现日军三分之二的伤亡来源于侧击。因此,制订作战计划时,岛贯把重兵放在两翼尤其把第3师团和第13师团放在左翼即东路。在岛贯看来,长沙陷落前,薛岳将会以东路部队为主进行侧击;长沙陷落后,第9战区余部又势必会在这一线集结和向南转进。
就薛岳的战术,岛贯对横山勇说:“应对办法很简单。薛岳的战法,核心是反包围。要想从容扼其咽喉,就必须斩断手脚。此战我军必取长沙,但却先要攻占东西两要点,东面必然是浏阳,西面则是宁乡。此两地是中国军队调动兵力的轴线。拿下此二城,中国军必乱,长沙为我所有,也就是一两天的事了。”
因为中美混合空军掌握着制空权,日军只能更多地利用夜晚行军,为此决定在5月下旬发动攻势,这是从利用月光的角度考虑的(由此可见1944年日军之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