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瓷器泡沫(第5/8页)

本杰明·奥尔特曼为人低调,追求完美,父亲是来自德国巴伐利亚的犹太移民。奥尔特曼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市长大成人,曾与莱曼·布鲁明代尔和亚伯拉罕·亚伯拉罕一起,在该市的纺织品仓库打工。他的那两位伙伴,一个创办了布鲁明代尔公司,另一个成为亚伯拉罕-施特劳斯公司的合伙创办人。奥尔特曼开办了自己的商场(1876年位列纽约第二大商场)。1882年,他参观了由亨利·杜维恩组织举办的一个中国瓷器展览。之后,便深受收藏细菌感染,难以自拔,随即开始买入。长期以来,爱德华·福尔斯是约瑟夫·杜维恩的左膀右臂。他在传记中写道,在决定是否买入前,奥尔特曼会仔细研究每件东西,“把每件东西在浴缸水中浸泡数日,使常被涂色掩饰的任何破损瑕疵显露无遗。一旦去掉了所附污垢和油泥,那些瓷器,会展现出自身原有的美丽”。每当有几件瓷器通过检测,奥尔特曼便会与叔叔亨利一起落座,分享其中的愉悦。同时,作为收藏家的奥尔特曼,会不停把玩他的新收获,“惊叹它们的优美和质地”。福尔斯从知情人角度,对喜欢艺术的零售商奥尔特曼给予了赞扬:

仅仅是奥尔特曼收藏的瓷器,就足以使他进入所有时代最伟大收藏家之列。特别需要记住的是,他的那些成就,仅发生在短短的26年间。1886年的一天,奥尔特曼花了35英镑,从年轻的亨利·杜维恩手里买了一对南京制造的珐琅瓶。当时,杜维恩在曼哈顿第五大道的店铺刚刚开张,位于奥尔特曼商场以南的对面。因此,在“古董商中最佳鉴赏家”杜维恩的建议下,奥尔特曼的收藏,“在大量中国进口惟妙惟肖的仿制品泛滥市场前,已经构建成形”。

本杰明·奥尔特曼一生孤寂,孑然一身。去世时,他把自己的429件中国瓷器和古典绘画杰作,遗赠给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同时,他规定聘请西奥多·哈比长期保管那些藏品,未来还担任了该馆的终身研究员。那批瓷器成了目前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百科全书式收藏的种子。奥尔特曼遗赠的总价高达2000万美元(据迈克尔·格罗斯所著《罪犯相册档案》一书透露,那笔钱相当于2006年的43200万美元。该书讲述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离经叛道的历史)。因此,从沃尔特斯父子开始,再到奥尔特曼,中国陶瓷开始现身艺术市场的“纽约证券交易所”。随着詹姆斯·加兰德和摩根进入交易场所,成交纪录被打破,为老约翰·洛克菲勒入场开辟了道路。洛克菲勒本人,则目睹了瓷器大泡沫的破灭。

从另一方面看,詹姆斯·加兰德是一位传统的金融家和帆船运动爱好者。他对中国瓷器的痴迷,演变成了一种以良好形式表现的妄自尊大。1902年,艾维·李(本书后面对他有叙述)曾担任洛克菲勒家族的公共关系顾问。他概括了加兰德经历的转变,积极进取的收藏家对此非常熟悉:“19年前,当加兰德开始收藏东方瓷器时,他的目的只是装饰自己的家。年复一年,虽然藏品价值和数量在飙升,他依然热衷于征集,决心收集全世界此类东西的最伟大藏品……牢牢抓住全世界最珍贵、最精美的瓷器。”

加兰德再度和精明的亨利·J.杜维恩合作。据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那位沉默寡言的银行高管,花了100万美元购买中国瓷器。加兰德的征购活动,通常在亨利·杜维恩建议下完成。起初,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的热情对加兰德产生了一定影响,使他转而收藏青花瓷。然而,随着新世纪愈来愈近,清代珐琅彩瓷(由法国古董商为其命名定义),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很快,加兰德遇到了志趣相投的竞争对手乔治·索尔廷,一位出生于澳大利亚的伦敦商人。在伦敦主要拍卖会上,加兰德和索尔廷两人的代理经常会同时竞拍同一标的。索尔廷珍藏中的明珠,是一件被称为“山楂釉里红瓶”的瓷器,上面绘有盛开的梅花枝条,以明亮黑釉为背景。

尽管机会渺茫,加兰德仍使出浑身解数,设法将那件令人垂涎的瓷瓶纳入了自己的收藏。那种事情怎会发生?亨利·杜维恩给艾维·李的信让人一窥操纵瓷器市场的幕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