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第5/7页)
我点点头:“嗯,这个理论我倒是读过。”
朱熹说:“柏拉图所谓的‘理型’大体也就是我所谓的‘理’,说白了,就是一大堆看不见、摸不着的模子,‘气’,也就是你所谓的基本粒子,打个比方,‘气’就是面团,‘理’就是模子,把面团往模子里一扣,一种点心就做出来了,‘气’是通过‘理’这个模子组合成万事万物的。所以,‘气’进了老虎的‘理’就组合成了活的老虎,‘气’进了大象的‘理’就组合成了活的大象。这个道理很简单吧?”
朱熹接着说:“所谓‘天理’,也就是宇宙的秩序,人要仔细揣摩这种秩序。嗯,这个揣摩的方法,在我没来之前,程老师已经讲过了。用我的说法,这个过程叫‘格物致知’,这本是‘四书’之一《大学》里的话,意思是说,我们要仔细琢磨老虎,慢慢从老虎身上认识到做成老虎的那个模子,我们要仔细琢磨大象,慢慢从大象身上了解到做成大象的那个模子。其实呢,基督教早就使用过这个逻辑了,神学家说:‘我们看到一块怀表,琢磨琢磨,就会明白这么精细的一个物件一定是一位巧匠造出来的,同理,我们看到世界的万事万物,琢磨琢磨,就会明白这么复杂的宇宙一定是一位比制造怀表的工匠更有本事的大师造出来的,而这位大师就是上帝。’对了,有人认为我把‘格物致知’四个字理解错了,不过这是另外的问题,以后再说好了。”
我点了点头:“那就是说,一个老虎的模子造出来这世界上千千万万只老虎,这些老虎虽然长得都有差别,可再怎么有差别也不会离模子的样子太远。”
朱熹很高兴:“就是这个意思!其实这道理程老师早就说过,我给继承和发展罢了。你们不是有个成语叫‘一本万殊’么,这个成语就是从程老师和我这里来的。‘一本’就是那唯一一个模子,‘万殊’就是这世界上千千万万只老虎。”
朱熹接着解释:“‘理’是永恒不灭的,‘气’是有生有灭的,这就是说,老虎的模子是永远不变的,永远不坏的,而千千万万只老虎却都有生老病死。”
我不禁感叹:“你这套理论和柏拉图真是太像了,就像张载的《西铭》和多恩‘丧钟为谁而鸣’的布道辞那般相像。”
朱熹说:“不谋而合罢了。”
我说:“看来,不论古今中外,很多事情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啊。”
朱熹一听,突然露出了狡狯的微笑,斜眼看着陆九渊。
陆九渊笑道:“你这说法,正是我这派‘心学’的道理。”
朱熹说:“你这套说辞我总听你说,都能背下来了,什么‘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朱熹和陆九渊相视而笑。
我也笑:“看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好多成语都是你们这些人造出来的啊。”
朱熹又说:“天理的内容还很丰富呢。远古的社会都是合乎天理的,所以社会秩序很好,汉朝和唐朝以来直到现在,人欲横流,把天理都给遮盖住了,社会也就乱了,人心也就坏了。”
我本来要问:“根据考古发现,远古时代普遍存在用活人祭祀的风俗,难道这合乎‘天理’吗?”可又一想,朱熹那时候还没有这些考古发现呢,于是我只是简单地问:“那该怎么办呢?”
朱熹说:“我们要追寻天理,遏制人欲,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良性发展。”
我暗想:“朱熹最挨骂的理论来了!”
朱熹见我神色不对,赶紧解释:“我可不是要消灭人欲啊,吃饭就是人欲,难道我还不让人吃饭了不成?我的意思是说,不要穷奢极欲,搞得太过分,对欲望要有节制。”
他这一说“存天理,遏人欲”,我倒联想起他另外一个招骂的观点。我问:“你是不是还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权主义者都恨透你了!”
朱熹满脸委屈:“你们为什么要那么狭隘地把我说的‘节’理解成女人的贞节呢?难道就不能理解成男人的气节吗!”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