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歌唱(第6/9页)
不管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身制造出的物质享受,还是由此衍生的精神愉悦,都和苏联永远没有关系了。因为苏联已经被第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淘汰出局。不管到底是谁的过错,苏联工业可以获得极高的生产效率,却没有计划出一场工业革命。
用芯片武装起来的美国新一代武器在1991年几乎全数参加了海湾战争。在伊科边境沙漠的战斗中,美军展示了精确制导弹药,展示了装有火控计算机和稳定成像瞄准镜的M-1主战坦克,以及使用全权数字操控系统的“阿帕奇”攻击直升机、用数控机床加工出来的A-10攻击机主炮。伊拉克军队有数千辆T-72、T-62坦克,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些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还让北约的地面部队噤若寒蝉,然而仅仅十年之后,就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打成了一堆废铁。
绝望是种致命伤,就像1840年在镇江城,1860年在八里桥,1895年在刘公岛,没有人能拯救大清帝国一样,这时候已经没有什么人能拯救苏联了。
历史从未终结
谈到苏联的崩溃没落,经常会让很多中国人有一点沮丧,这倒不是我们对苏联有什么特殊感情,只是我们和苏联一样也是追赶者。
苏联最终败给了美国人发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而一个世纪以前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样是从美国兴起。这种巧合为美国罩上了一圈神秘的光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以及最没营养的“制度决定论”充斥于耳。“美国的制度”几乎成了一个带有神性的概念,在正式场合提出一点质疑都需要不少勇气。
平心而论,美国能够连续两次发动工业革命也确实有其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同样让美国人不可能再引领下一次工业革命。这几年来欧美陷入经济危机,背后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欧美无法突破下一次工业革命。
咱们在前面反复说,工业化就是用机器造机器。工业革命的标志总是出现一种全新的机器,这种机器可以作为动力来源或者控制部件进行自我复制。
乍看起来,如果某个国家,甚至某个企业在技术上领先,那它似乎就可以永远用最先进的机器造出更先进的机器,保持领先地位。但是历史事实就是昔日的金牌企业诸如柯达几十年后颓然倒闭,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却输掉了第二次,德国和美国共同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再也没德国什么事了。
这是因为工业革命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的过程。每次工业革命之后,新的技术手段会让制造精度大幅度提高。
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数控机床,前面已经聊过,数控技术可以通过每秒几百上千次的微控制实现非常高的加工精度。如果说大家对机床不怎么熟的话,打印机应该都不陌生,现在一台几百块钱的彩色喷墨打印机,都可以一个墨点一个墨点地打印出照片、图纸,准确度远远超过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一旦机器的精度提高,接下来带来的变化就是可以制造更复杂产品的机器。前面咱们聊到过,越是复杂的产品,包含的零件也就越多,成千上万的零件组装在一起误差就会越积累越大。因而每次工业革命之后,制造精度大幅度提高,忽然间就会有无数种以前想得到,做不到的新机器新产品涌现出来。
更复杂的机器需要更多的零件,比如一辆自行车上有一百多个零件,一辆汽车上有几千个零件,一架客机上有几百万个零件。不管是永久、丰田还是波音,要源源不断地制造出自行车、汽车或者飞机,都需要有人制造出每一个零件,这样就形成了一套产业链。整个工业社会就是由很多产业链相互交叉形成的网络。
前面已经探讨过,一个工业体系有多少种零件基本上就需要多少工人、技术人员掌握制造工艺。美国是最典型的,美军一直在用计算机管理自己的武器、物资、零配件,就像超市要给每种商品贴上条码。美军也给每种军用零配件定了一个身份证号,叫国家库存代码,这种信息是公开的,虽然不可能查到每一个编码都是些什么东西,不过按照编码规则一查便知美军现在用掉了大约3000万个号码,说明美国的产业链体系差不多也就这么大。与此相对应,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最兴旺的时候,总共也是有3000万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为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