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歌唱(第4/9页)
英法两国19世纪完成工业化的时候,人口都只有2000多万。而到了20世纪,美国、德国、日本、苏联、中国开始工业化进程的时候,人口最少也超过6000万。
新崛起的工业国拥有更多的人口基数,与此相对应,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体系包含的基本零部件总量增加了一个数量级,从几十万种增加到上百万种。这是因为电机、内燃机让机械装置的动力部分变得轻便,可以用在从农田耕种到居家洗衣服、做饭各种场合,越来越多的机器需要越来越多的零部件。
每种零部件都需要有人去制造,工业化社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到了这个时候,英、法、荷兰、比利时这些传统西欧工业化列强自己的人口已经不够填自己的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又把数以千万计的工业人口拉到堑壕里互相枪毙,工业人口不足让欧洲国家干脆放弃工业化,选择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甚至圈占新的殖民地。
比如“一战”还没打到一半,英国就派遣特务托马斯·劳伦斯去中东煽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人造反,这些故事后来被拍成了奥斯卡名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就像如今英法煽动利比亚、叙利亚内乱是为了经济利益,当年的劳伦斯也不是善财童子,只是去抢地盘,让大英帝国控制更多资源、原材料和市场,好换取美、德、日这些新兴工业国生产的工业品,维持原来的工业化生活。
果然,“一战”刚完,英国就为这些新独立的阿拉伯国家派来了殖民军和新国王。法国也在巴黎和会上将叙利亚、黎巴嫩变成了自己的托管地,在镇压了叙利亚人的反法起义之后,法国人也学着英国人的样子扶植代理人政权,组织殖民军,令人笑破肚皮的是,当年法国人扶植的盟友就是现在正被法国人自己口诛笔伐的叙利亚阿拉维派穆斯林。
当金融吸血鬼会失去造血机能,做殖民地大老爷同样会分走一大批工业人口,西欧列强加速走向全面衰落。
“一战”之后二十多年,欧洲再次陷入“二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日苏德都在全面备战,反之殖民帝国英法则斗志全无,法国人干脆畏战如虎,军备建设和工业升级全面停滞,埋头吃老本。“一战”中,法国军队认为装6发子弹的左轮手枪打堑壕战太不给力了,于是从1920年到1939年,召集法国各大兵工厂花了20年设计出一种能装8发子弹的自动手枪,等到1940年新手枪终于投产的时候,德国的装甲师和“斯图卡”轰炸机群已经呼啸而至了。
绝望感驱使人类前进
第二次工业革命延续了很长时间,直到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才浮出水面。
笔者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跑线画在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这个时代微电子技术开始蓬勃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也就是俗称的“芯片”开始普及。在芯片出现以前,不管哪国的计算机都非常庞大,也很缓慢——当然按现在的标准,当时的小型计算机可以塞满一间屋子,运算能力不过相当于现在的一个音乐门铃。大型计算机可以比一座楼还大,这么大的计算机也未必能顺畅地解压现在随便一个网络视频。
大家伙用起来麻烦,更麻烦的事情是制造它们,早期的计算机使用无数电子管或者晶体管完成运算过程,要靠人手把这些元器件焊起来,建造一台计算机往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耗费大量人力,金钱更是天文数字。建造这样的东西固然可以彰显国力,不过不能普及到千家万户的东西就不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革命性的影响最终是来自芯片。芯片就是把一个电子电路中成千上万的晶体管蚀刻在一小片半导体硅片上,不但体积得以变小,而且生产过程可以一次完成,建起一条生产线,一个人一天可以造很多很多,生产成本变得越来越低。
更重要的是,芯片从原材料到最终封装测试,整个制造过程需要很高的控制精度,只有用计算机控制才能达到这样的生产精度。一旦有了第一代芯片,就可以用作工具生产下一代更好的芯片,下一代可以用来生产再下一代……这就形成了“用芯片造芯片”这种全新的正反馈循环,第三次工业革命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