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歌唱(第5/9页)

这种指数增长也被称为“摩尔定律”,摩尔是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他发现自己的公司总是每一年半到两年推出新一代芯片,每一代芯片的容量总是比过去翻一倍,后来的研究者发现凡是跟计算机有关的东西,诸如软件的大小,计算机用户的多少,大约都符合这个规律。摩尔定律预言的指数增长已经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持续至今,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彻底改变了世界。

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挨个摧毁了欧洲列强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上来就拿苏联祭了旗。关于苏联帝国的衰落,前面已经讲过不少了。不过如果只从技术角度来看,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甩下是这个帝国的致命伤。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上积累得再多,也无法对抗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力量。

苏联颓势尽显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事。在那之前不久,苏联还威风八面,1978年苏军用战略运输机在几周内向非洲空运了数以百计的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车、火炮、直升机,数千名军事教官和空降部队。先是支持索马里重创了亲美的埃塞俄比亚门格斯图政权,门格斯图明白过味来改投苏联之后,苏联机群运来的物资又迅速逆转了战局。这次“非洲之角战争”堪称世界战争史上操纵代理人战争的经典范例。

不过无论是T系列坦克还是BTR装甲车,无论是AK自动步枪还是AN-22战略运输机,都属于“机械化装备”,苏联拥有的一切都只是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潜力发挥到极致。但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威力面前,这些很快将不值一提。

差不多与此同时,1977年,美国人拍了一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电影——《星球大战》,这部电影太有名了,以至于1980年里根政府公布的“战略防御计划”后来也被命名为“星球大战计划”。不过“星球大战计划”和《星球大战》电影其实也能算得上一家子,有一点是共通的——都用到了电脑芯片。

“星球大战计划”提出了一堆高技术武器,用来拦截洲际导弹,其中有动能拦截弹、激光炮这样目前最尖端的武器,也不乏电磁炮、粒子炮、X射线炮之类现在还没影的概念,不过不管哪种武器,操纵部分都少不了计算机。

而在《星球大战》电影中,有一段激烈的宇宙空战镜头,当时已有的摄影技术无法拍摄。这个情节不但要让很多模型太空战机飞来飞去,还要反复穿插从太空战机驾驶舱里看到的外景,导演乔治·卢卡斯当使用了一种全新的拍摄设备——数控机械臂,这种设备可以像数控机床一样抓着摄像机或者模型无数次沿着相同的轨迹运动,每次得到一组画面,最后再剪辑到一起,就有了这部经典名片。

虽然数字技术现在已经比比皆是,不过在当时,这个电影片段还是让大部分人感到匪夷所思。很快,让苏联最高层更加匪夷所思的新式武器就要从看似已经穷途末路的美帝工业体系中喷涌而出了。

在《星球大战》电影首映的第二年,美军开始装备F-16战机,在以前,虽然美国战斗机的综合性能略高一筹,但苏联战斗机也经常能凭着轻巧灵活在近身缠斗中取得胜利。在越南战争中,这样的空战让美国损失了数以千计的精英飞行员。

但有了芯片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芯片并没有提供一种新能源,但是可以实现人手无法企及的精确控制。F-16有计算机控制的机载飞行操纵系统,每秒钟可以进行200次微控制,菜鸟也可以让飞机作出苏联顶级飞行员望尘莫及的空战动作。

同样的芯片被应用在主战坦克的瞄准镜里,同样可以靠高频率的微控制保证射击平台的稳定。即便在高速行驶中,坦克炮手也可以从瞄准镜里看到毫无抖动的目标图像,从容瞄准射击。海军把芯片应用于雷达,“宙斯盾”级导弹巡洋舰就能同时处理数以千计的目标。

前面说过,工业化进程是一种指数增长。一次工业革命则会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开启一个指数增长的空间。

和以往的两次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让美国一下获得了巨大的飞跃。不光是在武器上,更重要的是在制造业生产设备上,数控机床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短时间以内,大批美国人转行去了第三产业、服务业、金融业、娱乐业。开启第三次产业革命过程的重量级人物乔布斯就在这时被苹果踢出去搞了电脑动画。苹果公司的此举也许让我们晚了几年买到iPhone,不过也让我们提前看到了《玩具总动员》这样的经典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