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歌唱(第7/9页)
20世纪90年代美国刚刚完成了第三代武器的全面换装,第三代武器里的雷达、探测、火控、操纵、动力控制等等系统里大量使用了计算机。当时美国的声威如日中天靠的就是这个。不过与此同时,美国人也迅速把民用计算机以及其他使用芯片的民用电子产品外包给日、韩、中国台湾,后来是中国制造。由此不难看出,美国虽然突破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瓶颈,自己却已经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吃下这么大的产业链体系了。
之后美国不但把装芯片的电子产品生产外包出去,把写软件的工作外包出去,到最后连大部分芯片的生产甚至开发也OEM、ODM外包了,与此同时美国也悄然完成了去工业化的进程。美国去工业化的速度虽然赶不上苏联崩溃,不过用江河日下来形容也并不为过。
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还能一边去工业化一边开发出划时代的F-22战机,但是到了21世纪开发第二种四代机F-35时,美国工业已经疲态尽显。一方面F-35项目不断陷入技术故障、进度拖期、预算超支、结构超重之中;另一方面,美国人也把四五家航空制造厂商合并成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两家,这两家都参与了F-35的设计,而且还叫上一群欧亚盟友帮忙共同研发,不过拖期、超支、掉链子依旧。
F-35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软件,现代飞机几乎就是一个飞行电脑,几乎一切功能都要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完成。在前面咱们提到过“摩尔定律”对软件技术发展一样适用,因为芯片的容量差不多每18~24个月会增加一倍,带来的运算能力也会支持软件的大小跟着增加一倍。
2002年服役的F-22的机载计算机软件包括400万行源代码,眼下刚刚投入试生产的F-35的软件则有1900万行,虽然略低于每年翻番,不过大体符合这个规律。
软件是人写出来的,当初编写F-22的软件时美国人还使用了专门军用的Ada高级语言,可是源代码翻了几倍之后,就再也凑不出那么多懂Ada的程序员了,只好改为民用的C++语言,不过连C语言程序员都凑不出那么多,战斗机的软件又不能随便外包出去,F-35的软件开发进度只好一拖再拖,成本也随着人吃马喂节节攀升。
当初美国人提出研发这种轻型四代战机是因为F-22价格过于昂贵,需要一种廉价飞机弥补其数量不足。在当时的计划中,这种战机的各项性能差不多相当于F-22的一半,造价只有其1/3,等于一个烧饼掰两半,还能更便宜。不过到现在,F-35还没正式投产,预估造价就已经超过F-22,如今这半个烧饼已经比原来的一个还贵了。
最倒霉的还是等飞机的用户,面对无休止的涨价和拖期,美军内部已经龃龉不断,那些参加F-35项目的外国盟友更惨,赔钱搭时间不说,最初设想成轻型多用途战斗机的F-35由于结构超重,将来几乎只能当战斗轰炸机来用。面对中国的J-20和俄罗斯的T-50这样的重型第四代空中优势战机,只能说当初抱着美国大腿,想靠F-35为自己撑起21世纪的一片天那些国家将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头号主力尚未服役就已落伍的命运。
F-35并不是美国眼下唯一的高科技烂尾工程,好歹F-35还要造。美国昔日最引以为傲的航天飞机已经被彻底放弃了,当初美国人用航天飞机发射了哈勃太空望远镜,让人类了解了河外星系,看到宇宙的另一边,发现了暗物质,让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了解自己所在的世界。不过哈勃望远镜是用航天飞机发射到位的,也只有用航天飞机才能维护修理哈勃,现在美国没了航天飞机,只好让这只长在太空的眼睛自生自灭了,NASA预计哈勃望远镜将在2013年失去控制,再经过七八年之后自行坠入大气层。
让我们锻造胸怀,拥抱第四次工业革命
航空航天是美国用举国之力捧红的明星产业,尚且如此,其他产业就更不用说了。孙子兵法里有这么句话:“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意思是说,如果兵力少的一方凭坚固守,那么兵力多的一方就可以绕过去将其围歼。
打仗的道理对工业也是一样的,美国是人口最多的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它能成为西方列强中的霸主,能和美国并驾齐驱的不是任何一个西方列强,而是人口和美国差不多的苏联。说到底一个国家要维持工业体系持续升级,必须要有足够的人口。每当一种更复杂的机器出现,只有能招募到足够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产业升级才能进行下去。在一次又一次产业升级中只有人口足够多的国家才能甩掉所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