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战斗让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湖(第6/21页)
汉尼拔这个判断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忽略了战争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擒贼先擒王。既然已经几次打败罗马军,既然已经具备围攻罗马城的实力,那么就应该不给对方任何喘息的机会,直接率军将罗马城占领,从心理上给予对方沉重的打击。
独裁官费边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发现汉尼拔率领的军队士气正旺,尤其是骑兵战斗力远非罗马人能比。如果罗马军与之直接对阵,迦太基的骑兵就很容易对其形成侧翼包围,导致其惨败。不过,汉尼拔是孤军深入,后援和补给困难,急于求胜,而罗马军虽然屡遭失败,但在本土作战,人员和给养补充都比较容易,时间、地理对自己有利。费边决定采取拖延战略,率领四个军团在阿普里亚和汉尼拔接触上了,却只守不战,任凭迦太基人怎么挑战,都不与之决战,甚至避免与迦太基军发生大冲突。驻守时,罗马军扎营在不便于汉尼拔的骑兵活动的山区。行进时,他们尾随在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后面,伺机进行骚扰。
费边这一战略与司马懿对抗诸葛亮北伐时的战略何其相似。不过,拖延战略虽然是对付势如破竹的迦太基军的可行战略,但罗马不具备实现这种战略的客观条件。因为罗马和意大利那些城邦是同盟关系,罗马人不积极抗击迦太基人入侵,就是放纵迦太基人侵犯和蹂躏意大利那些同盟者,这势必引起同盟者的不满,导致他们在战争中不出力,甚至投向迦太基人。而罗马的威力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意大利同盟城市对其人力、物力的支援。汉尼拔看到这一点,加大了侵扰意大利各城邦的力度。果然,费边的拖延战略不仅引起同盟城市市民和广大农民的强烈不满,也遭到了罗马人对他强烈的攻击。
骑兵长官米努基乌斯·卢福斯就坚决反对费边的拖延战略。利用费边暂时不在军队的机会,米努基乌斯·卢福斯擅自下令罗马军向迦太基军出击。迦太基军没防备,导致罗马军取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这之后,罗马人要求积极出战的呼声更高。米努基乌斯·卢福斯又率军出击,却被汉尼拔猜中,设下一个埋伏圈,并将其团团包围,准备一举全歼。费边听说米努基乌斯·卢福斯擅自指挥罗马军出击,意识到不妙,立马赶回军营,率领留守的军队前去接应,正赶上米努基乌斯·卢福斯被包围。费边率军誓死拼杀,才救出米努基乌斯·卢福斯,免于全军覆没。于是,罗马军又继续实行拖延战略。
公元前219年末,费边的独裁官任期届满,统率权交给了新当选的执政官。罗马人要求与迦太基军决战的呼声越来越高。新任独裁者不得不顺应民意,改变了拖延战略,积极准备与迦太基人决战。
公元前216年夏,在南意大利的康奈,罗马人与迦太基人发生了大决战。罗马人志在必得,投入了8万步兵、6000骑兵,而汉尼拔也投入了4万步兵、1万骑兵。从力量对比看,汉尼拔总兵力比罗马弱,却占有骑兵优势。而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战略性兵种,只要运用得当,汉尼拔取胜的希望比较大。
这次决战是一次面对面的阵地战,展现着罗马人和迦太基人各自的军事风格。他们都沿奥菲都斯河列阵。罗马军阵中心是密集的重装步兵,骑兵配置在两翼,想以强大的步兵猛攻敌方军阵。这种军阵的特点是步兵负责进攻,骑兵负责防守。迦太基军阵则不同,把步兵列于军阵中心,排成半月形,凸面对着敌人,将骑兵放在两侧。这种军阵的特点是步兵负责防守,骑兵寻机展开侧翼进攻。从军阵看,胜负的天平就已经比较明显地倾斜了。
开战后,罗马步兵主动向迦太基军阵中心发起强攻。迦太基步兵抵挡不住,开始后缩,将半月形凸面逐渐变成凹面。罗马军趁机向前逼近。没多久,战线越拉越长,罗马军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迦太基步兵和骑兵的包围之中。
看准时机后,汉尼拔命令两翼的步兵发起反击,骑兵向罗马骑兵冲杀过去。迦太基步兵战斗力不如罗马步兵,反击仅仅是为了将其拖住,给骑兵制造集中兵力打击罗马骑兵的机会。根据汉尼拔的命令,迦太基1万英勇善战的骑兵很快打败罗马6000骑兵,然后转身包抄到罗马步兵后面,与自己的步兵一起形成了对罗马步兵的包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