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最后的宫殿(第10/12页)

第三,在享殿月台前添置了一块“丹凤朝阳”的丹陛石,丹凤振翅昂首,口衔灵芝,昂日骞云,立于崖石之上,上有祥云朵朵,下衬海水江崖,周缘饰以蔓草、艾叶、梅兰之属。整块丹陛构图精雅,堪称佳作。清代妃园寝安设丹陛,仅此一例。

第四,其他妃园寝的厢房向无前廊,而双妃园寝的厢房设有前廊,等同帝、后陵。这样,乾隆皇帝就将这座园寝建成了有清一代等级规制最高的一座妃园寝了。

3.寄托哀思的谒陵

后妃陵寝修建完成后,最荣耀的事情就是皇帝亲自祭祀。但是,皇帝亲自祭祀陵寝,也只有皇太后的陵寝能够享此殊荣,而一般的妃园寝则没有这种待遇。比如康熙帝就多次来昭西陵,拜祭孝庄文皇后,此外,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也曾多次来到慈安陵寝进行虔诚的拜谒。

东陵各陵寝分别设奉祀礼部,专门负责陵寝的祭祀活动。各帝后陵中奉祀礼部所设郞中1人,员外郞2人,读祝官2人,赞礼郞4人,执事人役130人左右,包括牛吏、挤奶人;酒、油、糖、酱、粉等匠人;校尉、屠户、扫院人等。郎中、员外郎职衔与内务府同,为文职正五品,各陵礼部衙署建在一起。据光绪会典记载,东陵各陵礼部人员,合计达1600人左右。

礼部主要负责的事务是:生产和供应祭祀所用的面、糖、酒、果、畜等;主持祭礼、监礼、赞礼、读祝文、焚化祝版、制帛、纸锞;割除杂草、清扫地面、管理金银器皿库。此外,还要有陵寝工部和兵部的员役进行配合,参与各种祭祀活动。每逢皇帝、皇后、王公或官员行谒陵、敷土、大祭礼时,内务府、礼部、兵部等部门共同合作,以保证三大礼仪的顺利进行。

首先,行“谒陵礼”。谒陵,分为皇帝亲自谒陵或遣员恭代谒陵,即派遣王公大臣代替皇帝谒陵。清朝皇帝谒陵,多是利用某种机会举行,如巡边,驾幸避暑山庄,奉太皇太后幸汤泉,送大行皇帝、太皇太后、太后、皇后梓宫奉安山陵,也有时是国有庆典或专程前往陵寝敷土、大祭之前行谒陵礼。如康熙二十年,云南三藩叛乱平定、二十二年收复台湾、圣祖均亲自至孝陵拜谒告祭。可以这样说,皇帝谒陵次数常常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举行。可以数年谒陵一次,也可以一年谒陵数次。

每次皇帝恭亲谒陵,在前几个月内,就需颁发谕旨,公布谒陵日期,通知有关部院衙门做好准备。接谕旨后,礼部要进《皇上谒陵仪注》《所有道路里数缮折》。皇帝谒陵所带物品等由内务府下属广储司、武备院、上驷院呈报,其中有马具、凉棚、仪杖及生活、祭祀用品。即使小到蜡烛、茶叶、纸张等,也要详细开列。

这些物件单、缮折等,尽管繁琐细碎,但有关人员却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小心谨慎地办理,倘若有些许差错,就难免身遭横祸。

以同治十二年礼部给内务府(系指朝廷之礼部、内务府,非指陵寝礼部、陵寝内务府)来文为例,可知皇帝谒陵时的安排是何等细密,也可知皇帝参谒东陵时,一般所经路途。照录如下:

向导大臣为咨行事。本年三月,皇上恭谒东陵,本处将所有往返行宫、尖营道路里数缮折于同治十二年正月十四日具奏,奉旨:“知道了”,钦此钦遵。相应咨行贵衙门,今将本处奏准路程开写粘单,一并咨送贵衙门,凡有应行之处,由贵衙门一体转行可也。须至咨者,右咨内务府。

每次谒陵,均需按内葬人物辈分,从高到低依次举行,如光绪年间皇帝或官员谒陵,就需先由孝庄皇帝的昭西陵开始,以下依次为世祖孝陵、孝惠章皇后孝东陵、圣祖景陵、高宗裕陵、文宗定陵、文宗孝贞显皇后普祥峪定东陵,最后为穆宗惠陵。

谒陵时的礼节如下:

皇帝谒陵时,首先要在隆福寺行宫身穿青长袍褂。当接近所谒之陵时,随行的贝勒以下宗室、大臣、侍卫、三品以上官员,在未至下马牌处就下马步行;亲王、郡王在下马牌处下马步行;皇帝则“未至碑亭,即降舆恸哭”,由前导大臣引导,从左门即东偏门“步入隆恩门”,绕隆恩殿东旁,经陵寝门左门进至明楼前,王公大臣等则在陵寝门外按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