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最后的宫殿(第11/12页)
司拜褥官将拜褥在石祭台南铺好,皇帝在拜褥上行三跪九拜礼,然后起立,东旁西向站立。内务府官员进奠几、酒、爵后退下,皇帝再跪,奠酒三爵,每奠一爵酒行一拜礼。奠毕东旁西向站立,恸哭举哀。陵寝门外的王公大臣要同时行礼举哀。
礼毕,两名前引大臣引导皇帝从原路退至陵外,到原降舆处升舆,王公大臣亦退出。随即其余各个陵寝,其礼仪与谒第一座陵寝时完全相同。
其次,行“敷土礼”。
敷土礼,是每逢清明时节给皇帝、皇后、妃嫔宝顶上增添净土的礼节。清代制度,敷土礼多由进行派遣的承祭官来主持和实施。
关于敷土的数量,康熙三年议准:“每岁清明于各陵上土十有三担,承祭官、总管、掌关防官率官兵共十有三人,升宝项上土,豫于界外取土,储各陵垣外洁净处候用。”乾隆二年又奏准:“清明山陵增土,因沿袭前明旧制,俱负土十三担,并无取义,嗣后每年清明,于各陵寝皆增土一担,由西登道升至石栅,并为一筐,令承祭官一人,敬谨奉筐而升,祇跪上土于宝顶,仍由西登道降,庶践踏不致多人,足资保护巩固。”
自此以后,清代陵寝无论皇帝亲行敷土礼,还是遣员恭代行敷土礼,均只增土一筐,以期既申哀慕之情,又使宝顶免遭践踏。
敷土礼仪式,虽有祖制,但各代皇帝施行时也不尽相同。以光绪博士年德宗载湉至普祥峪定东陵(慈安陵)行敷土礼为例,可见敷土礼一般程序:
皇帝行敷土礼时,石门工部预先于清明节前一天,专门预备洁净的“客土”盛于两只小筐之内,贮放在陵寝罗圈城外洁净之处以备使用。清明之日,皇帝乘舆到隆恩门外隆舆处降舆,然后在更衣幄次内更换缟素。随行的王公大臣等,全部身穿素服,并去冠缨。随后,由礼部堂官奏请皇帝行敷土礼。皇帝在前引大臣的引导下,走隆恩门东门,经陵寝门东门进至明楼前排列。扈从大臣和帮扶添土大臣,随皇帝进至方城前。陵寝内务府官员进黄布护履,皇帝及随行人员着黄布护履后,从东登道上宝城,至东石栅栏门外,陵寝内务府大臣已提前将土筐担到那里等候,俟皇帝到来,即将两筐土并为一筐,跪捧给帮扶添土大臣,由其捧筐随皇帝走至宝顶敷土处,跪献给皇帝。皇帝跪接土筐,双手举过头顶,然后毕恭毕敬地将净土添于宝顶之上,将筐交给帮扶大臣。从宝城下来后,除去黄布护履,由前引大臣引导,经原进门退出,到更衣幄次内更换礼服。随后,隆恩殿大祭礼就即将开始了。
再次,行“大祭礼”。
又称大飨礼。清东陵陵寝大祭礼,从康熙二年建世祖孝陵时就开始了。当时题准:“孝陵每年以清明、孟秋望、冬至、岁暮为四大祭。”以后所建帝后陵,皆沿用此四时为大祭日期。雍正十三年十月十三日,刚刚登基的高宗皇帝下谕,将帝后忌辰定为大祭。
陵寝的四时大祭,在乾隆时已经定下规制:“各陵寝四时大祭,牲用太牢,献帛爵,读祝文,致祭于隆恩殿,具朝服行礼。从前圣祖仁皇帝于孝庄文皇后忌辰,此礼行之最久,原与各陵忌辰传神之礼不同。至圣祖仁皇帝忌辰,系照周年至祭,礼特加隆,曾奉大行皇帝谕旨,不得奉为成例。今详酌典礼,十一月十三日圣祖仁皇帝忌辰,应照陵寝四时大祭礼,遣官承祭,在陵官员,咸令陪祀永远遵行。并请嗣后恭遇列祖列后忌辰,均照陵寝四时大飨礼举行。”自此,帝后忌辰之祭就由小祭而升为大祭,陵寝四大祭就变成五大祭了。
这五大祭和每月朔日、望日的小祭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朝覆亡后许多年。直到抗日战争后期,清皇室设立的“东陵办事处”被撤销以后,这些祭祀活动才宣告彻底结束。
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帝后忌辰这五大祭,大多数时候由太常寺奏请派王公致祭,但也是有皇帝亲临陵寝主持大祭礼的。
除以上礼节外,每逢皇帝或皇后忌辰之日举行的大祭,还要从隆福寺派来十三名喇嘛,在陵寝西配殿内念经,以超度死者亡灵。
行完大祭礼之后,皇帝还要在更衣幄次内更换青长袍褂,然后到宝城前三跪九拜,并奠酒三爵,行辞谒礼。当然辞谒礼举行与否,也有着很大的随意性,须按照皇帝意志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