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最后的宫殿(第8/12页)
毁于战火的关外妃园寝
最早的妃园寝在关外,尚处在雏形阶段。因为这个时候,后宫制度都没有确定,后妃人数都没有定数,她们的妃园寝就更没有固定的规制了。
首先说寿康妃园寝,又称太妃坟,是努尔哈赤福陵的妃园寝。营建于康熙初年,在福陵之右的陵堡村附近。努尔哈赤一生有记载的后妃达14位,实际情况可能会更多。但葬在寿康太妃园寝内的仅有3位,即寿康太妃、安布福晋、绰奇德和母,至于其他嫔御,除了福陵内葬有孝慈和大妃外,就不详其葬地了。
寿康妃园寝建筑早年被毁,其规制只能从资料上加以考证。据记载,该园寝周围47丈,坐北朝南,长方形,前有宫门3间,内有享殿3间,东西有茶膳房、果房等,后院有坟3座。大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顶覆绿琉璃瓦,内供墓主神位。
寿康太妃园寝历经磨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二十一日,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开战,俄军占据福陵,日军向太妃坟靠拢,俄军猛轰,由于日军炮火的猛烈还击,太妃园寝被夷为平地,守陵官兵、陵户多被重伤,陵寝只剩3座坟丘。近几十年,坟丘亦被平毁,如今已很难确定建筑的具体方位了。
第二个就是皇太极懿靖大贵妃等的园寝,被称为宸妃、懿靖大贵妃园寝,又称为懿靖大贵妃园寝,其实就是昭陵的妃园寝。内葬皇太极的10位嫔御。其位置在昭陵西约100米处。
贵妃园寝内墓主的身份各不相同,相差悬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两位:一是宸妃,名海兰珠,博尔济吉特氏,最受皇太极宠爱,生前居住在关雎宫。二是懿靖大贵妃,名娜木钟,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阿巴亥部郡王额尔齐格诺颜之女。她初嫁北元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称囊囊太后。天聪六年,林丹汗兵败身亡,囊囊太后率部投奔皇太极,皇太极娶入宫中,崇德元年封为西宫大福晋,居麟趾宫。
这两处妃园寝距今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年代的破坏,如今也很难知道它们的真面目。
最热闹的景陵妃园寝
真正意义上的妃园寝还是在大清朝入关以后修建的。终清之世,东西陵共营建了8座妃园寝:景陵妃园寝(康熙帝48位后妃与1位阿哥)、景陵皇贵妃园寝(康熙帝的两位皇贵妃)、泰陵妃园寝(雍正帝21位妃嫔葬于其中)、裕陵妃园寝(乾隆帝1位皇后和35位妃嫔)、昌陵妃园寝(内葬嘉庆帝17位妃嫔)、定陵妃园寝(咸丰帝15位妃嫔葬于陵园,有著名的“圆明园四春”和丽妃)、惠陵妃园寝(同治帝4位皇贵妃葬入其中)和崇陵妃园寝崇陵妃园寝(内葬光绪帝的瑾妃和珍妃)。
妃园寝建成,秩序井然,这些或荣宠或失落的妃嫔殁后,一律鱼贯而入,抛却了世间的浮华,宁静而默默无闻地守候在帝陵的旁边,也许在诉说着一生的荣幸与不幸。
景陵妃园寝是康熙朝后宫妃嫔的一座墓园,坐落在景陵以东0.5公里处,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后在关内营建的第一座妃园寝,属开山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景陵妃园寝同康熙皇帝景陵一道,建于康熙十五年至康熙二十年(1676—1681年),初称“妃衙门”,雍正元年(1723年)改今名。园寝内葬康熙皇帝的48位妃嫔和十八阿哥允祄,共49人,是清代园寝中埋葬人数最多的一座。
康熙大帝,一生妃嫔无数,风流倜傥的他在为自己的妃子布置陵园时,也是格外留意。既要尊重古礼,不可在女人陵寝上过度浪费,又要在操作时照顾后宫等级,因而,形成了等级分明的后院宝顶秩序:身份高的葬在前排中央,宝顶较大,身份差一些的在后排,宝顶较小。她们的神牌供奉也是一样,只有妃子以上的女主才有神牌供奉,其神牌排列顺序和后院宝顶顺序是一样的。景陵妃园寝坐北朝南,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一孔石拱桥及平桥、东西厢房、东西值班房、大门、燎炉、享殿、园寝门,后院内是宝顶群。大门、享殿、燎炉及围墙以绿色琉璃瓦盖顶;厢房、值班房覆以灰布瓦。其建筑规制和规模都逊于帝、后陵。景陵妃园寝的这种建筑格局成为关内妃园寝的范本。
在景妃园寝的后院里,共建筑了大小宝顶49座(其中1个是空券),分前后7层排列。宝顶下墓室结构有石券、砖券、砖池3种,精致与简约并存,宏敞与卑陋互现,对比鲜明。园寝中的49人包括贵妃1位、妃11位、嫔8位、贵人10位、常在9位、答应9位、皇子1位。这些人各按身份排定葬位:地位高者在前,居中;地位低者在后,列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