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皇亲国戚,福兮祸兮(第6/7页)
3.不离不弃总是情
谁家的女儿不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呢?一般人家的女儿出嫁以后,如果婆家人敢使女儿受委屈,不甘受气的娘家人会替女儿做主,到亲家家去大闹一场,迫使女婿低头。不过,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有三纲五常给男人做主,女人是不能轻易跑回娘家告状的。若在皇家,皇帝和女人之间产生不愉快,皇帝责罚、杖打后妃时,这些女人会怎么办呢?她们的娘家人知道后有办法像寻常人家那样,跑去皇家大闹吗?这里要说一个典型人物就是顺治帝的第一位皇后。
顺治“废后”的显赫家世
这位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是孝庄文皇后的本家侄女,也是顺治帝的表妹。顺治八年,14岁的少年天子和此女在宫中举行了盛大婚礼,她被选中为中宫皇后。皇后的父亲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满心欢喜地将爱女亲自送往宫中。吴克善明白,从此以后,自己就是当今皇上的国丈,自己的女儿可以尽享人间荣华富贵了。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婚后两年,小两口竟反目成仇,分宫而居。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按理说当今皇后出身名门,又聪明,又漂亮,可以说是百里挑一的。而且,这桩婚事,得到太后的大力支持,怎么可能发展到这种地步呢?
原来,这位聪明伶俐的皇后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令刚愎自用的顺治帝极为不容:一是皇后生性多疑,爱吃醋。这在宫中是难以立足的。试想皇帝三宫六院,随时都会有年轻的女子入宫,皇后必须有肚量,能容大事,否则,动不动就吃醋大闹,皇帝怎么能不反感呢?
二是皇后奢侈成性。她的穿戴必须是绫罗绸缎,珠玉宝器,她的餐具必须是金银玉器,否则,稍有变化就会大发雷霆,使性子大闹。还有一点,就是顺治与皇后的婚礼是多尔衮早年包办的,这令顺治帝大为反感。于是,顺治帝在与其分居一段时日以后,提出要废掉皇后。
顺治帝的诏旨一下,立即激起了千层浪。首先就是太后反对。其次是皇后的娘家人惊恐不安。
于是,吴克善亲王进宫找到孝庄太后,希望挽回局面。孝庄太后和吴克善亲王便四处活动,找到朝廷礼臣,请他们上书,要求皇上收回成命。
于是,大学士冯铨、陈名夏、张端、刘正宗等上书:“皇后母仪天下,关系甚重……望皇上深思详虑,慎重举动。”
接着,礼部尚书胡世安,侍郎吕崇烈上书:“伏愿皇上慎重详审,以全始终,以笃恩礼。”
礼部员外郎孔允樾更是上书驳斥:“我皇后正位三年,未闻显有失德,特以‘无能’二字定废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何以服天下后世之心?”
接着,又有宗敦一等14位御史共同上折:“皇后未闻失德,忽尔见废,非所以昭示风化也。”
这么庞大的抗拒阵容,使得顺治帝措手不及。尤其是皇后父亲吴克善联合太后,压迫皇帝,提出也可以再选立一位皇后为西宫皇后,于是,东、西两宫并立,仍立现今皇后为东宫皇后。这些人的建议,皇上全然不顾,终于将皇后废掉,废为静妃,改居侧宫。这位骄纵又十分可怜的女人最终被废掉皇后名号。
可是,一向飞扬跋扈的皇后一旦被废,安排在侧宫居住,名号也改为普通的妃子,所有待遇都大不如前,她能接受吗?果然,这位静妃被废后就出宫回了娘家。
吴克善十分疼爱自己的女儿,在王府里,吴克善给予周到的安排。可是,谁也不曾想到,静妃怀孕了。于是,王府上下精心照料她。不久,静妃生下了一位皇子。需要说明的是,静妃生育的资料源于《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是否真有其事,尚未发现国内相关资料佐证。朝廷听说后,孝庄大吃一惊,她担心本家人一定对废后一事大为不满,将来他们用这个皇子威胁朝廷,那将是十分危险的。可是,不管朝廷怎么要,王府就是不给这个皇子。不久,这位静妃由于心情郁闷,就病逝了。她死后没能葬在皇家陵园里,而是以蒙古之礼,葬在蒙古大草原上,至今无人知晓她葬在何处。
同治帝皇后的不归路
另外一个典型人物就是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了。阿鲁特氏和静妃不同,她和同治皇帝的感情很好,两个人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且,选立她为中宫皇后,不是由慈禧太后决定的,而是由皇帝自己选择的。同治皇帝十分欣赏大自己两岁的皇后,经常和皇后一起研习书画。皇后不仅知书达礼,而且善于用左手写大字,《清宫词》中这样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