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12/26页)
注146 双庆社是武生名角俞菊笙之子俞振庭组建的戏班,曾遍邀各大名伶在他班里演出,自谭鑫培起,刘鸿升、杨小楼、余叔岩、四大名旦、王又宸、高庆奎、马连良等,都搭过他的班。
注147 王又宸,字痴公,号幼臣,原籍山东掖县,寄居北京。其父是前清的工部小吏,早逝。王又宸先在某陆军督练处任职,后官至候补知县。1911年弃官从艺,转演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1918年曾以鸿庆班头牌老生演于天津大新舞台,与荀慧生合演《乌龙院》等剧,极受欢迎。擅演剧目有《打渔杀家》《南阳关》《天雷报》《打棍出箱》《乌盆记》等。王又宸原妻奚氏病殁,谭鑫培以女为其继室。
注148 孙菊仙(1841—1931),字菊仙,号宝臣,外号孙一啰,晚年用“老乡亲”为艺名;出生在天津一位商人家中。京剧老生。 1886年被招入清宫的升平署,在宫内演戏同时兼任教习达十六年之久,颇受慈禧太后的称赏,被赐予四品顶戴。
注149 时小福(1846—1900),原名庆,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京剧青衣演员。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时小福与梅巧玲,时人称其为四喜班之“二绝”,弟子众多,梅兰芳也为其弟子之一。
注150 汪桂芬(1860—1906),原籍安徽安庆府潜山县(一说湖北汉阳府汉川县)。京剧老生演员。是程长庚的弟子并为程氏操琴,与谭鑫培、孙菊仙并称为老生“新三杰”、后“三鼎甲”。
注151 孙春恒(1847—1885)小名六儿,天津人,老生演员。拜师张胜奎。学成后搭北京嵩祝班演剧,后转至天津搭班。清同治中南赴上海。
注152 张胜奎(生卒年月不详),又名张奎官,北京人,也是入“同光十三绝”的名角之一。曾于四喜班演出多年。擅演老生角色,亦能演丑角戏。
注153 周信芳(1895—1975),出身艺人家庭,今淮安清浦人,京剧演员。艺名麒麟童,是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注154 雷喜福(1894—1968),京剧老生。为富连成六大弟子之一。马连良、谭富英、李盛藻、叶世长、谭元寿等均曾受业于他,在富连成科班被称为“大师兄”。
注155 许荫棠(1852—1918),名德普,字秋山,京兆大兴县人。京剧老生。
注156 贾丽川(1851—1907),京剧老生,字焕亭。昆腔小生贾树堂之子,贾洪林之叔父。
注157 俞菊笙(1839—1914),京剧武生。原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幼年投张二奎门下,从杨二喜习武旦,后改武生。
注158 侯俊山 (1854—1935) ,名达,字喜麟,河北万全县东红庙村人,河北梆子的创始人之一。晚年移居到张市桥西区行宫巷。侯俊山自幼学习晋剧,天资十分聪颖,后经名师点传,唱念做打俱佳,旦行及红、黑、生、丑均臻于上乘。十三旦是他的艺名。
注159 程继仙(1874—1942),一作“程继先”。京剧演员。字振庭,原籍安徽潜山。著名京剧老生程长庚之孙、鼓师程章甫之子。
注160 王鸿寿(1850—1925),安徽人,有“活关公”之美誉。
注161 李洪春(1898—1991),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南京,后迁居到山东省武定(无棣县佘家巷乡李官庄)。红生演员。
注162 有关刘曾复的父亲在颐和园就职一事,详见这组口述的第一篇。
注163 袁良(1882—1952)民国第四任北平市长(1933.6.16—1935.11.8任职),浙江杭县人,字文钦。1933年6月,袁良出任北平市政府的市长。袁良力主借鉴欧美各国最先进的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经验,锐意革新,力图整顿,颁布了《北平市游览区建设计划》《北平市沟渠建设计划》《北平市河道整理计划》等城市建设计划。为保障上述规划实施,市府发行公债,改善财政税收状况,开北平大规模城市现代化建设之先河。
注164 清代官修大型辞藻典故辞典之一,是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辞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
注165 这里说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19卷,简称“四书集注”。朱熹于公元1190年在漳州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