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11/26页)
注132 姓朱的,指朱复昌,可参见颜长珂《哪来的“十三绝”画像》:“听几位老先生说,这画是‘三六九画报’朱复昌等人依照京腔‘十三绝’,以沈蓉圃戏画中的人物拼凑而成的。”《中国戏剧》1999年第12期。
注133 郝兰田(1832—1872),安徽怀宁人,清末京剧老旦著名演员,与谭志道均为京剧老旦的奠基者,被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谱。在京剧界有“通天教主”之称的王瑶卿,其母为郝兰田之女。所以这里有“老旦是他岳丈”之说,实际上老旦是他的外祖父。
注134 翁偶虹(1908—1994),著名戏曲作家、理论家、教育家,北京人。原名翁麟声,笔名藕红,后改偶虹。青年时期就读于京兆高级中学,业余常以票友身份登台。毕业后致力于戏曲研究,常与诸名票同台。1930年中华戏剧专科学校建立,翁被聘于该校兼课。1934年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编剧和导演。1949年以后在中国京剧院任编剧。1974年退休。
注135 景孤血《题十三绝图咏》中,有一首诗的注文道:“二十年前,有人在城南游艺园举办‘名伶遗物展览会’,胪列遗物珍品甚多,然亦未见有着此图之岿然巨观也。”
注136 刘曾复这里提到的是翁偶虹《泛谈“十三绝”》一文,翁偶虹在文中提到:“我的老师胡子均先生,曾看见过沈蓉圃画的单人册页……”又及:“有一次,票界大王侗五爷(红豆馆主)想演《单刀会》,特意拜访胡子均先生,请他司鼓。老二位说起梨园往事,谈兴甚浓,予侍立左右,冒昧地请教‘十三绝’的问题,侗五爷说:这张‘十三绝’本不是沈蓉圃的初稿,是把沈蓉圃所画的单人册页拼凑而成图的。”载《中国京剧》1992年第2期。
注137 周妙中,北京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院。历任外交部外语学院语文教师,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助理研究员,中华书局编辑,副编审。编辑《话本选》(标点注释)、《水浒后传》(标点注释)、《文选》(校注)、《清代戏曲史》、《历代曲家时代考》等。
注138 阿甲(1907—1994),原名符律衡,曾用名符正。1907年生,祖籍武进,定居无锡宜兴蜀山。中国当代著名戏剧编剧兼戏曲理论家、表演和导演艺术家。阿甲自幼随父读书,爱书画,尤喜京剧。1938年春赴延安,考入鲁迅艺术文学院,是时始用艺名“阿甲”。毕业后,任鲁艺平剧研究团团长,开始了京剧改革的实践之路。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处副处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室主任,1955年任中国京剧院总导演,1961年任京剧院副院长兼艺术室主任。
注139 张庚(1911—2003),原名姚禹玄,湖南长沙人。中国戏剧理论家、教育家、戏曲史家。1934年参加左翼剧联,开始从事戏剧活动。在将近半个世纪的编辑、教学、研究和领导戏剧运动的实践中,撰写了大量有关戏剧艺术和戏剧运动的评论、讲稿、报告、论文和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院长,全力投身于戏曲革新工作,论著有《中国戏曲通史》《戏曲艺术论》等。
注140 王世续(1920—2005),字少农,北京人,出身梨园。京剧老生、中国戏曲学院资深教授。
注141 本篇口述做于2003年,当时王世续还在世。王世续逝世于2005年。
注142 萧连芳(1900—1963),字馨若,北京人。京剧小生、教师。出身梨园世家,与萧长华为亲叔侄。1912年入富连成科班,1917年始在富连成执教至1945年。
注143 仲盛珍(1914—1929),江苏淮城人。京剧花旦,去世时年仅16岁。
注144 丰泰照相馆于1892年由任庆泰在北京的一家琉璃厂土地祠创办,是中国最早的电影制作机构。拍摄过《定军山》《青石山》《艳阳楼》《收关胜》《白水滩》《金钱豹》等多部优秀电影,其中《定军山》片断是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
注145 奚啸伯,祖姓喜塔腊氏,满洲正白旗人,祖籍北京大兴县。其祖父裕德是前清文渊阁大学士,后入阁拜相。父熙明,曾任度支部司长,善于绘画书法。11岁时正式拜言菊朋为师。1929年正式“下海”,1935年进入“承华社”,与梅兰芳同台演出。被誉为京剧四大须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