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10/26页)
注121 关于梅兰芳祖父开相公堂子的经历,可详见幺书仪:《戏曲史叙述中的北京“堂子”》一文,该文所述比刘老这里要具体详细得多。载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74—93页。
注122 田际云(1864—1925),京剧花旦演员。艺名想九霄,亦作响九霄。1900年任梨园工会会首。田际云一生致力于戏曲改革,发起组织“正乐育化会”,创办第一个女伶科班,梅兰芳称他是“一位勇于改革社会恶习,有胆有识,不畏强御的先进人物”。(《戏剧界参加辛亥革命的几件事》,载《梅兰芳文集》,208页)关于刘老谈到的封相公堂子一事,民国初年穆辰公撰《伶史》有这样的记载:“际云生平最恨私寓(即相公堂子——笔者注),以为是伶界羞,常蓄志革之。宣统三年(1911年)遂决计呈请禁止私寓。呈未上,适为私寓中之有力者所闻,以钱买某御史,上奏‘伶人田际云即想九霄,勾通革党,时编新戏,辱骂官府,宜科以应得之罪。’三月十九日被步军统领衙门官兵锁去,送交地方审判厅,查无实据,系狱百日释出。民国成立,仍请禁止私寓,蒙内务部及外城总厅批准,于是私寓营业遂除……旋集梨园之有名誉者,如杨桂云、余玉琴、王琴侬、孙佩亭等,组织正乐育化会……”(民国六年北京宣元阁印,53页)所述过程与刘老略有参差。刘老对此事的记忆,当亦是自书中得知。又,正乐育化会即梨园公会的前身。
注123 王琴侬(1887—1933),青衣演员。王门是四代梨园世家。
注124 新世界,位于崇文门外香厂路和万明路交界处,始建于1917年,1919年2月开张,是模仿上海大世界建起的游艺场所,共5层,而非刘老说的两层。该楼一层有一部分为京剧剧场,由有名的坤伶组成的崇雅坤社就在那里演出。
注125 孟小冬(1907—1977),京剧女老生演员,出身梨园世家,1938年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是余叔岩唯一女弟子。曾与梅兰芳结为伉俪,后分手,一度皈依佛门。1949年与杜月笙一道离开上海赴香港,1950年与杜月笙正式结婚。杜不久即去世。
注126 雪艳琴(1906—1986),京剧旦角女演员。是我国早期京剧女演员中艺龄最长、成就最高的。曾与谭富英合拍过中国第一部整出的戏曲影片——全本《四郎探母》,是京剧艺术走上银幕的珍品。
注127 刘老这里有口误,姚玉兰是杜月笙的四姨太而非三姨太。
注128 张二奎(1814—1864),字子英,出生地历来说法不一。著名京剧老生演员,为早期京剧老生三杰之一,与程长庚、余三胜齐名,号称“京剧三鼎甲”,一时声名在程、余之上,由于舞台生命不长,关于他的史料和传说比其同时代的余三胜、程长庚少得多。
注129 该文章收入朱诚如主编:《清史论集:庆贺王钟翰教授九十华诞》,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注130 周贻白,1900年出生,湖南长沙人。早年曾做过戏剧演员,亦参加过北伐战争。1936年国难当头之际,不满中国的戏剧史由日本人来写,于是愤然撰写了《中国戏剧史略》与《中国剧场史》两部专著,名噪一时,遂被复旦大学、无锡国专聘为教授。期间创作戏剧电影剧本、小说数百部,被誉为“金牌编剧”。1950年受爱国情结感召从香港回京,与欧阳予倩、田汉等学者创办中央戏剧学院。“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1977年含冤逝世。
注131 《同光十三绝》是同治、光绪时期的13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据说是由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绘制,这里刘老和王政尧先生对此画的原作和传世经过都提出了疑义。但该画由于所绘13位演员之面目毕肖,神情逼真,服装、化装写实传真,也确实是研究京剧史的珍贵资料。所以刘老说该画的传世是好事,不是坏事。画中从左至右分别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之康氏;张胜奎饰《一捧雪》之莫成;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卢胜奎饰《战北原》之诸葛亮;朱莲芬饰《玉簪记》之陈妙常;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