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回民开的买卖满恒亮口述(第5/12页)

我父亲是1974年没有的,76岁。

定:跟老家还有联系吗?

满:现在就都没人啦。有的知道那名都不知道那人,去不了了,没什么亲人了。大户都上北京来了。

3.我的成分是小业主

满:我开始上学在宣武区,离这儿不远,有个阡儿路,这儿有个半日学校。前门大街这儿有一个长春堂药店哪,有个大资本家,大商人叫张子余,那阵儿很有名,注280他开了一个小学就在阡儿路,我们就上这儿上小学去。注281后来我又到牛街,有个西北公学,在那儿念了三年初中,后来不念了,我父亲让我学医去了,学了一年的大夫。这个大夫是哪儿的呢,是清朝太医院的太医,老太医,那阵儿没有皇上了,那不就完了嘛,自己家里开了一个医馆。他不是回族,是我一个同学的岳父,是我同学给我介绍到那儿去的。他工作时间是上午门诊,下午就念本草,汤头歌诀,这个,这么样念了不到一年。我父亲说你回来吧。

这是我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在后门(即地安门)的增庆斋学徒。新街口也有个增庆斋,这两个买卖是一个经理,姓周。(后门这个增庆斋)在鼓楼路西,旁边挨着一个小胡同,一个小门脸儿,跟住家似的,叫义溜胡同,注282听说过吗?这就是北京的风俗习惯,讲究字眼儿,什么十八道门坎啦,义溜胡同啦,一指大街啦,义溜胡同就是一进这门一溜就到底儿了,没影儿了,就起这么个名儿。卖什么?卖糕点,到夏天了卖河鲜儿,藕啊,菱角啊,八宝莲子粥啊,这河鲜的东西,都是增庆斋的,还有冰激凌。我们那儿就做这个,我后来在酒仙桥那儿做冰激凌,就是从这儿学的。往哪儿卖去呢,什刹海的河中间,底下都铺上桩子,上头搁上踏板,连起来,搭起好几个屋子似的,卖什么的都有,都是吃的,油镯子、八宝莲子粥、鸡头米、芡实米、莲蓬子儿,各种藕,白花藕,反正各种冷食吧,果子干、酸梅汤,冰激凌还有雪花酪,各种各样的,我挑着挑儿,把东西挑到那儿去,摆上摊。

定:我听着都特好吃。

满:那当然,不好吃能卖钱吗?挤呀,都说上什刹海,买河鲜吃去。

定:您那时候家境不是挺好的吗,您还学徒?

满:那时候做买卖不管你家里条件怎么好,不能让你在家里当少掌柜的,明白这意思吗?你在家里坐吃山空,你摆谱,你没有一技之长,你什么都没有,就混吃喝,那哪儿行呢?你得上外头学徒去,学会了,就什么都瞒不了你了,别人不干了我拿起来我就能会。那阵儿做买卖的不像现在这资本家,我是大经理大老板,我有钱,我就摆谱。那阵儿都是亲身劳力。你得锻炼去,受苦去,经常挨师哥的打,挨师傅的打,那样才学出来呢,在家里养尊处优,那不成。

定:也得在回民的铺子学徒吧?

满:那是呀,要不吃喝也不方便呀。后来我也上我父亲那边去帮着干。因为他经营的这买卖,那阵儿要找个料事掌柜的,就没人,不成,这一直就从我26岁开始,就跟着经营这买卖,糕点啦,鲜果啦,百货啦,食品啦,这就一直到解放,1956年公私合营了,买卖归公了,这个买卖到这儿就算完了,整个儿的就归国家了。我父亲是资本家,我就成了小业主了。那时候讲话,你什么出身,我资本家出身。你什么成分,我小业主。斗啊,开始斗啊,“三反”“五反”开始就是打击资本家,到以后公私合营了,折价也折不了多少钱,按每年每年给你记下来,也不是给你,就归国家了。

定:你们就吃定息?

满:定息后来就没有了。一到1958年“大跃进”,所有的就全改为国营了,没有资本家了。你成分是小业主,这名称还带着,可是按工人待遇,到时候给你开工资。所以一合营就给我分到酒仙桥去了。那时候酒仙桥是大工业区,电子工业啊,有电子管厂,七七四厂,七三八厂,五个厂。现在最好的不是中关村吗,电脑城,那阵儿北京市就属那儿,全北京市工人都上那儿去,非常繁华,现在完了。

我就调到酒仙桥商场,那阵儿大商场里头有一个大食堂,地面也大,分四部:中、西、清、冷,就是中餐、西餐、清真、冷食。中餐是饭馆,西餐也是饭馆,清真也是饭馆,冷食就卖冰棍,卖汽水、冰激凌,卖各种小吃,我不是会做冰棍、冷食嘛,我就在那儿负责,做各种各样应时小吃吧。到冬天做各种糕点,粽子节卖粽子,正月十五卖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