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21/25页)
注209 八旗中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上三旗即镶黄、正黄和正白三旗。下五旗即镶白、正蓝、镶蓝、正红和镶红五旗。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领,下五旗由王公分别统领,二者地位有高低之分。至于铁蓝旗,无考。
注210 这里提到的两个清真寺,较新的一座即现在的南下坡清真寺,位于朝阳门外南下坡。光绪年间由当地回民集资兴建。1986年进行了修缮并重新彩绘。经过几次修建,南下坡清真寺已将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艺术与阿拉伯式的伊斯兰建筑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古建筑中独具特色。寺内现保存庆亲王奕劻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书的“纲维二五”匾额一块。此寺一直为当地回民群众做礼拜之用,也是北京市回民殡葬管理所,并为朝阳区重点保护文物。较老的一座位于朝阳门北小街南门仓胡同东头,据说是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由原来一个尼姑庵改建的,清道光三年(1823年)再一次募捐增修的,应该就是关老先生提到的那座。
注211 拉房纤,是旧日京城专门从事房屋买卖和租赁的一种行当,专门为买卖租赁双方说合交易,从中抽取佣金。在清末民初的北京城有不少游手好闲的人,他们看准了干这行不需要本钱,没有风险,只需要跑跑腿,靠的是三寸不烂之舌,如果运气好的话就能赚上一大笔钱,于是他们每天早上就来到固定的茶馆里,与其他一些茶客聊天,从中获取一些房屋买卖的信息。
注212 元老胡同位于今朝阳门外、东岳庙西。
注213 这几条胡同的位置与沿革如下:竹杆胡同位于朝阳门内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南大街,西至朝阳门南小街。南有支巷通南竹杆胡同,北有二支巷通北竹杆胡同。竹杆胡同南边的胡同,明时称把台大人胡同,清讹为八大人胡同。其东有林驸马胡同。1965年因其在竹杆胡同之南而将二巷合并,统称南竹杆胡同。竹杆胡同之北的胡同旧称老君堂。老君即老子,老君堂当是供奉老子的庙宇。旧时北京称老君堂的街巷颇多,现皆不存。老君堂胡同北侧有南北支巷曰南钓鱼台,与朝内大街后石道南侧的小巷钓鱼台相对应。1965年与北井儿胡同、老君堂合并,统称北竹杆胡同。
注214 这里提到的,是清代旗人家家都供奉的“渥辄库”,满语称weceku,即祖先神。满洲各氏族都要供奉自己的祖先神:“满族旧规,最重渥辄库……虽度日清减,亦按时跳神,于此一节,从不少减。”(《重订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祭时先将祖宗请出,祖宗形象有的是木主,也有的是摆祖宗匣,或祖宗板。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平时都供在西墙上。在祖宗匣左侧,则供“佛多妈妈”,即子孙妈妈,两壁上悬挂“索子口袋”,内藏五色线,长三丈三尺,即“子孙绳”,求子仪式用。
注215 走会的“会”,也称香会,是民间自发的祭神组织。对于北京的香会,早在20世纪的1925年就有顾颉刚等学者进行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关于满人的香会,也有刘小萌的专门研究,主要依据的是碑刻史料,与关松山先生的口述,或可互相参照。(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会》第四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注216 三台山,位于京南大红门外元明清皇家苑囿南海子里,南海子里有晾鹰台、杀虎台、大台子、二台子、三台子、单台子等,是专供帝王巡幸狩猎的几个土台,被百姓称为“三台山”。据隋少甫、王作楫著:《京都香会话春秋》(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中称,三台山走会的时间是每年农历九月十五这一天,而不是如关先生所说还有四月二十八日这一天。隋少甫据说出身于“香会世家”,在20世纪40年代初曾带花会来三台山走会,称这里只走了三年会(36—37页)。所说与关先生均略有差异,但关先生所说也未必不对,可相互参照来看。
注217 关先生这里说的中军,应该是指中军班音乐,这是一种民间吹打音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中军班艺人多为职业、半职业性质,为民间有婚丧喜庆时所雇请。
注218 民国年间蔡省吾《北京岁时记》:“过会:京乡游手排演各当行香走会,耗财买脸,匪豪民不能为此。虽系游戏,中有武功甚深者强于博弈不必甚禁之,亦与民同乐也”(载王彬、崔国政辑:《燕京风土录》,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上卷139页),该书称“匪豪民不能为此”,却未必属实,关松山家并非豪民,也乐于此道。又“耗财买脸”一词在清末民初人夏仁虎的《旧京琐记》里就有记录,指的是富贵人家子弟自己花钱唱戏的行为。(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