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编 现今文明的革命基础(第7/27页)
卢梭被认定是自然神论者,但与很多自然神论者相比较,他觉得上帝更通情达理、更慈爱。卢梭虽有些缺点,但也有良好品格。在其他人只是在探究自然的时期,他却热爱自然。他拥有一种“伟大圣诫”的境界,他认为“爱上帝高于一切,爱你的邻居好比爱你自己,这是归纳的圣诫”。可他的座右铭与其说是中庸,不如说是革命。拿破仑·波拿马在晚年的时候声称,如果没有卢梭,就不会有法国革命。
在高呼自由的同时,卢梭还和其他人一起倡导民族主义。在教育方面,卢梭的理论也有不小的影响。
对教育?18世纪提出的很多关乎教育的理论也具有的革命性质。人们批判教会学校,想通过国立学校来实施更加普及的教育。托马斯·杰斐逊是来自美国的著名人士,他对于这些事情的看法,与欧洲人的理论相似。
对经济?人们长期接受的有关商业、财富以及国家的重商主义,于18世纪也变成了批判的对象。一批法国的重农学派作家抨击重商主义,力求把重点从商业和“贸易差额”转到农业和矿业上。他们不赞成保护关税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而提倡更多的自由。他们觉得,每个人,只要他不干预其他人和自己相似的权利,就有权自主经商和工作。
亚当·斯密?苏格兰人亚当·斯密在其名作《国富论》中提倡一种全新的自由经济,此书出版于1776年美国独立那年。斯密的书成为产业界的独立宣言。他觉得每个雇佣者、每个销售员都应该获得自由,国家应该“顺其自然”。国家应当由一只“无形的手”的引领来实现共赢。只有如此,一个国家的财富才能真正有所增长。
《国富论》对中层阶级有利,结果国富变成了资产阶级的财富。底层阶级的生活比以前更贫困。与此同时,重商主义也垮掉了。斯密的名著助长了“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理论。
第30章 法国革命
1789年爆发的法国革命是一场法国人民抵抗专制体制和贵族政治的起义。因为20多年间一个变化引起另一个变化,所以很难说它是何时结束的;同样,它究竟是如何结束的也很难下定论,因为革命所期望的自由并未快速实现。贵族政治虽被压垮,但却没有灭亡,此后专制体制还时刻准备在各种伪装下复辟。但在法国却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传到了欧洲各国。因为很多国家的人民也一样在承受磨难,只要法国打出旗号,他们就会尽力响应。
1642年和1688年的英国革命关乎政治和宗教,1776年的美国革命关键是政治方面的独立,而1789年的法国革命则涉及政治、社会、宗教和经济。
一、法国革命的导火线
正像前面所提到的,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各国的典范。在欧洲各地,“旧体制”都意味着广大人民正遭受贵族的欺压。为什么革命先在法国发生,有三个原因:(1)法国的专制君主比别的国家君主更昏庸无能;(2)法国的哲学家比别国的哲学家更具影响力;(3)法国人民所受的英美两国革命榜样的影响比其他国家的人民都要大。
国王们的昏聩?如果路易十五(1715—1774)和路易十六(1774—1792)能有像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大帝那样的机敏和能干,法国的专制体制或许能坚持得和普鲁士一样长久。可是路易十五既不“开明”也不伟大。他整日沉浸于奢侈放浪的生活,还让他的宠臣和情妇来统领自己和法国。他从不想方设法去减少开支或改革政府。实际上他比路易十四更奢靡。路易十六是位有意为善的君主,但却易屈从权贵且举棋不定。他的国务大臣杜尔阁干练且有心改革,但当贵族们对削弱他们的特权提出抗议时,国王立刻就免去了他的职务。这件事发生在1776年,正好是美国发表独立宣言的那年。就连法国饱受欺压的第三阶级也听见了这个伟大宣言的呼声,而且明白了其中的部分意义。
法国君主体制的倒闭?路易援助美国并非他热爱民主起义,而是由于他畏惧且憎恨英国。他帮助美国,支持自由事业,可这却成为压倒法国国库的最后一块巨石,法国已彻底倒闭了。国王的臣子们请求高级教士和贵族放弃他们的一部分特权,担负起国家的重担,可却始终无果。听说罗马城被焚烧的时候,尼禄还在弹琴。在农民忍饥挨饿的时候,法国的贵族们却还在尽情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