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编 现今文明的革命基础(第6/27页)

伏尔泰?18世纪自然神论和唯理论的核心文学代表是弗朗索瓦·阿鲁埃。他是法国巴黎人,生于1694年,于1778年卒于巴黎。他以用伏尔泰这个笔名而著名。

苛刻的言语和讥讽的笔调是伏尔泰常常引火烧身的原因。他曾经因诽谤罪被关在最古老阴森的堡垒,巴士底狱长达一年之久(巴士底狱象征着波旁王朝的暴政);有时他又是巴黎人崇拜的对象。在德国他一向备受弗里德里希帝王的恩宠,直至他的利舌深深伤害到了国王。他曾谒见过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女皇。

他还曾在瑞士居住过一阵。他撰写过各种标题的文章,他和当时所有“哲学家”一样,用科学来游戏。

在英国的3年时间里,伏尔泰熟习了英国的唯理论,并对它极度推崇。大概在1733年,他撰写了《英国通信》,阐述了自然神论哲学,还猛烈地攻击教会和社会。

伏尔泰并非是一位犀利、有独到见解的思想家,可却是当时最全知全能的聪慧作家。在他84岁回到家乡时,贵妇们称呼他为风趣的老犬儒。他的确是犬儒,因为他的毕生事业就是嘲讽。但他却是欧洲思想界的专制者。

下文即将讲述,伏尔泰在表达不满情绪的工作上并非是孤独的,接着出现了很多思想先驱。

三、进步的理念

在18世纪的思想革命中,最突出的是进步的理念。在一个遍地成果的年代,这是理所当然的。继地理新发现之后的科学发现让人们找到了一种信念——乐观主义。工业与发明,财富与扩张,都走向同一条道路,至少对相对幸运的阶级来说是如此。

黄金时期晨曦初现,人类的心灵好像终于从几个世纪的沉睡中醒悟了,准备去征服世界,探究生命的奥秘,进而找到宇宙的所有秘密。人们坚信,只要稍加思考就能将世界从罪恶、愚昧和迷信中解放出来。于是哲学家们开始大胆地攻击烦人的宗教和道德问题,批驳国家、社会和教会,并指明了通往新人间天堂的方向。

得意和轻视?对新成果、新思想的骄傲,导致了对过去的轻视、对现在的讴歌和对未来前景的谋划。

唯理论?这种批判的热情常常被称为“唯理论”,原因是它的支持者要求每件事都必须是合理或是理性的。1675年至1725年间,英国出现了一些唯理论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观念在法国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在英国本土的影响,这都是伏尔泰和相关人士的功劳。

四、批判精神的普遍运用

正如前面所阐述的,唯理论,这种产生于18世纪的批判乐观主义,被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来详述一下它的应用。

对宗教?在宗教方面,“行善”远比信仰更受关注。天主教教徒和新教教徒的人道主义精神蓬勃发展,批判奴隶制度、要求改革监狱、增强宗教宽容思想,以及减少宗教迫害。

对政治?在政治方面,有权批判专制体制和呼吁个人自由,比如,约翰·密尔顿的部分著作;还有英国的权力请愿书(1628年)、美国的独立宣言(1776年)和一些著名的文件,这些材料中都记录了有关自由的实质性发展。

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在反抗国王帮人民说话的人中,最出名的就数英国人约翰·洛克和法国人查理·孟德斯鸠还有让·雅克·卢梭。孟德斯鸠和卢梭都在18世纪进行创作,二人都曾受到生活和创作于17世纪的洛克的影响。洛克的核心论断之一是一切政府的存在或是否存在,都要取得被统治者的赞同。

孟德斯鸠倡导,所有政府都应建立在满足被统治的人民的个性和需求的基础之上。他觉得政府只有分权,才最能保障自由,即不准许任何集团或个人同时享有司法、立法和行政三项权力。为此他极力颂扬英国政府,他相信三项权力在英国是很容易分开的。他的座右铭便是中庸。

卢梭是非常激进的。他的私人生活杂乱无章,但他的观点是革命激进的。同洛克一样,他主张政府应建立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即被统治者的拥护。他的“社会契约”理论被广为流传。他觉得共和国是政府存在的最好形态,因为它最能满足人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