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西方世界 (1914~1945)(第6/10页)

希特勒首先通过修改宪法和消灭敌对党派和政治领导人的政策来攫取独裁统治。之后他开始通过重建军队、让工人和机器重返工厂和进行狡猾而冒险的外交行动使德国再次强大。英国和法国都未能有效抵制希特勒的行动。美国和苏联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进行抵制。因此,希特勒能在令人惊讶的时间内使德国再次成为欧洲大陆的支配力量,同时在国内他通过迫害犹太人和结束失业而获得了大多数德国人的拥戴。他成功的秘密是全部恢复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制定的经济动员模式。希特勒所做的完全契合于战时模式,因为从一开始,希特勒就将为备战而重建军队置于国内政策的优先地位。

到1938年,希特勒宣称其外交政策是为了摆脱《凡尔赛和约》所施加的不公正性。这不仅意味着重整军备让德国重获与法国等其他国家的平等地位,也意味着将所有德意志人置于同一国家统治之下。因此,大多数信奉民族自决原则的英国政治家认为,德国对奥地利(1938年5月)和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人定居部分(1938年9月)的吞并并非完全没有理由。

但是,希特勒并没有满足于吞并德意志人已经定居的地区。他认为,对生存空间的生死斗争是历史的本质和真谛。要确保“雅利安”种族的未来就必须占领东部广袤的土地。这是一个法国和英国都不会被动接受的政策。而失误最大的是,斯大林竟让苏联和德国结盟,而此时希特勒在征服波兰后在1939年开始让德国军队向东扩张。1939年9月1日德国袭击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英国和法国为履行对波兰的承诺而勉强宣战。而直到1941年苏联还在经济和外交事务上继续帮助希特勒,显然这让德国具备即使在1914年都没能享有的单线作战(一旦粉碎波兰)的条件。可以肯定的是斯大林对此还是感到有点儿庆幸,因为苏联不仅吞并了半个波兰,还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芬兰在冬季战争(1939~1940年)中虽然免遭被占领的厄运,但还是不得不将一些边界领土割让给了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英国和法国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无法成功地对抗希特勒。因此,德国及其盟国意大利(自1940年)和日本(自1941年)在战争前三年赢得了一系列戏剧性的胜利。波兰在四周之内被占领,随后被德国和苏联瓜分。在1940年春天作为成功摧毁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前奏,德国占领了丹麦和挪威。这些抵抗再次在几周内就被击败了。希特勒做到了德意志帝国从未实现的成就:几乎整个欧洲大陆被所向披靡的德国军队踩在脚下。美国保持中立,苏联畏缩不前。英国孤军奋战,为了抵抗德国的轰炸,成功地进行了空中防御并在德国潜艇的袭击下保持了海上航线的畅通。但是没有人认为,英国的资源足以推翻这个成功地骑在欧洲之上的巨人。

1940年秋天,由于未能争得制海权和制空权,进攻英国的技术障碍使得希特勒转而进攻苏联。纳粹党毫不掩饰地放言“雅利安”种族生存空间将在东方出现。另外,希特勒在意识形态方面蔑视共产主义,相信会轻易地摧毁斯大林的政权。几乎所有局外的观察者都赞同他,因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军队大量军官遭到清洗,并且苏联军队在1939~1940年连续几个月间的实战中被数量上处于劣势的芬兰军队所遏制。

德国在入侵苏联之前,还对巴尔干半岛成功地发起了一次“闪电战”,大约三周踏平了南斯拉夫和希腊。接下来就是苏联,在1941年6月22日夜希特勒军队不宣而战进攻苏联。斯大林在诧异中惊醒。前进的德国装甲部队俘虏了上百万苏军。尽管起初有点儿犹豫不决,但苏联抵抗意志没有崩溃而是随着冬天的来临不断加强。德国的补给和装备开始不足;进军步伐减缓,随着寒冬临近,德国人前进的步伐停止了。

怀着速胜决心的纳粹没有为在冬季里进攻苏联作任何准备。德国的装备和人员在零度以下无法活动,因此,习惯严寒的苏联人成功击退了行进到莫斯科一线和其他地方的大部分德国军队。尽管直到一年之后,苏联军队才能够对入侵的德国军队掀起全面的反攻,但此时的希特勒第一次明显地遭受了重大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