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方的时代: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第7/26页)

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这一过程显得分外清楚:西方的工业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促进社会的发展,但同时用一种反常的节奏演绎着发展的悖论[3]。资本家把劳动者仅仅看成“帮手”、磨坊厂和工厂里有血有肉却无足轻重的人物。同时,资本家也赋予了他们共同的使命,将其变成了革命者。马克思、恩格斯总结道:“所以,资产阶级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家用栅栏把农村围起来,将无产者驱逐进城市成为雇佣奴仆,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富有的地主并没有将农民驱逐出土地,而是婚姻家庭驱使农民来到城市。实际上,19世纪的集约型农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不是减少劳工数,人们抛弃农场来到城市的真正原因是繁殖后代的需要。1750~1850年间,人们的平均寿命增长了3岁。但是,历史学家却未能解释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因为瘟疫减少了?营养食品更多了?水质更好、下水道变干净了?育儿经验更科学了?是棉质内衣造成的,还是其他什么导致的呢?)人们多活的那些年可以用来养儿育女。这就意味着除非女士晚婚,或者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性行为,或是流产、饿死孩子,否则她们可以养育更多的子女。女士们确实改变了她们的行为,但是这还不足以解释为何她们的寿命变长了。在1780~1830年间,英国的人口几乎增长了一倍,达到1400万。约有100万多出来的人口在田间地头工作,600万人在城市寻觅工作。

这些关于人类繁殖的确凿事实说明工业革命的弊端是明显存在的:工业化带来创伤,但是其他的选择会更糟。16世纪人口增长之时,整个西方的工资体系全面崩溃。但实际上,1775年后英国的工资却开始增长,把其他国家抛在身后(见图10-2)。当英国人真的出现集体饥荒的时候(即19世纪40年代的爱尔兰饥荒),这也与贪婪的地主和笨拙的政治家有关而和工业无关(爱尔兰的工业数量极少)。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潮流将那些年里工人的热情转变成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自1780年以来,资本家将很多利润用于庄园、贵族爵位和暴发户的服饰上,同时把更多的资金投资于新机器和磨坊。大约到了1830年,这些在机械上的投资提高了每个脏兮兮、营养不良且未受过良好教育的“帮手”的生产率,使得这些“帮手”变得有利可图。老板常常撕毁与罢工者的条约,将其解雇,和其他老板展开竞争寻找新的“帮手”。在随后的50年里,工资和利润一同增长。1848年,在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时,英国工人的收入终于达到了黑死病之后工人工资的水平。

和其他年代一样,19世纪30年代产生了这个时代所需的思想。随着工人身价的提高,中产阶级对被压制群体有了那么点儿同情心。一方面,失业似乎必然成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贫者被驱赶至工场(中产阶级说这是为贫者好);另一方面,狄更斯对这些工场的真实描述使得《雾都孤儿》成为畅销书,一时间“改革”一词成为标语口号。官方委员会谴责城市的肮脏环境,国会禁止工厂雇佣9岁以下的童工,并将13岁以下童工的每周工时限制在48小时以内。此外,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推广全民教育。

在今天看来,这些维多利亚时期的改革家似乎是伪善的,但是采取切实的措施提升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具有革命性。这与东方核心社会的对比非常明显:在中国,工厂雇员数量仍然很少,有识之士按照传承了几百年的传统,将亲手写的关于乌托邦改革构想的卷轴交至帝国官员的手中,这些官员同样保留了中国的传统习惯,那就是对此不理不睬。这些即将成为改革家的人大部分从地主阶级中分化而来,并在继续分化。洪亮吉(因在社会问题上批判政府无能,被判“大不敬”罪,处以死刑)和龚自珍(他是一个怪人,衣着古怪,写着草书,沉迷赌场)被证明是最具建设性的社会批判家,两个人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第,且在改革上都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即使是非同寻常的实用改革方案也无人问津:比如19世纪20年代的改革方案,计划用船经海路调运粮食至北京,以避免途径大运河时食物腐烂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