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方的时代: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第5/26页)

第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技术积累,农业帝国现在已拥有高效的武器,这让俄国和中国清王朝关闭了西伯利亚大草原上的通道。最终,在17世纪当社会发展指数逼近上限时,第五个天启骑士——移民——并没有到来。核心地区也成功地应对了其他四大天启骑士,避免了社会崩溃。假如没有这一变化,18世纪可能会和公元3世纪、13世纪一样成为一场灾难。

第三,还是因为技术的积累,船可以将人们载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这样,欧洲人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西洋经济体了。罗马王朝和宋王朝都没能建设一个可以如此促进商业发展的国度,因此,它们都不需要面对17~18世纪欧洲国家关注的那些问题。牛顿、瓦特等人也不一定就比西塞罗、沈括等人聪明,只是他们想到了不同的事情而已。

在突破社会发展指数上限方面,18世纪的西欧做得比以前任何社会都要好。在西欧,由于西北部区域国王统治力量更为薄弱,商人力量则更为强大,因而西北部发展得比西南部好。而在西北部,英国发展得最好。1770年,英国不仅薪水更高、煤资源更多、金融实力更强,而且那里实行了比其他地方更开放的制度(不管怎么说,对于中上阶层的男士是这样的)。另外,由于英国对荷兰和法国的战争都取得了胜利,它也同时拥有了更多的殖民地、贸易和战舰。

英国是工业革命最容易发生的地方,不过并不是注定会发生。如果1759年是法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不是英国(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发生),如果法国夺去了英国的海军、殖民地和贸易,而不是相反的情况,那么我的长辈们就不会在小时候对我讲述斯托克是如何成为工业革命摇篮的故事了。在法国那些和英国同样烟尘密布的工业城市里(如里尔),长者们讲的故事或许就是另一番情景了。毕竟,法国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家和企业家,只要国家的要素禀赋或国王和将军的决策中有什么小小的改动,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无论是伟大的人物、笨拙的白痴,还是走霉运的人都与工业革命为什么在英国而不是在法国发生有关,但是他们和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西方展开的关系却不甚清楚。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需要考察一些更强大的力量,因为一旦技术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一旦西伯利亚大草原通道开放——比如说在1650年或1700年——我们就很难想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工业革命在西欧的某个地方发生。如果法国或一些低地国家而不是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那么工业革命的进展就没有现在这么迅速了,它或许会在19世纪70年代发生,而不是18世纪70年代。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也会有所不同,不过西欧仍会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西方仍会统领世界。这本书仍然可以继续写下去,只是我可能会用法语来写,而不是英语。

也就是说,除非东方率先独立地进行工业化,否则统领世界的就是西方。假设西方工业化进展变慢了,东方可以独立发展工业化吗?当然这里我列举的是种种假设,但是我想答案是非常明显的:不太可能。即使到1800年东西方社会发展实力不相上下,也鲜有迹象说明如果独立发展,东方可以快速进行工业化,并于19世纪开始腾飞。

东方国家有广阔的市场和繁荣的贸易,但是它们和大西洋经济体的发展模式不同。虽然东方居民不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的(“在中国,下层阶级的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连欧洲最贫穷的国家都不如”)那样穷,图10-2同样表明他们也并不富裕。北京人[2]并不比佛罗伦萨人穷,可却比伦敦人穷不少。中国、日本(及南欧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这并没有激发他人和博尔顿一样用同样的激情去投资机器。在1880年,开一个雇佣600名中国工人的矿厂的成本预计为4272美元,差不多和一台蒸汽泵的价格一样。即使在他们有其他动力可供选择的时候,精明的中国投资商们通常仍会乐意雇佣便宜的劳动力,而不会购买昂贵的蒸汽机。

由于修补生意收入太少,东方商人、宫廷学者都没有对锅炉、冷凝器产生足够的兴趣,更别提珍妮纺织机、水力纺纱机和搅炼机了。要产生自己的工业革命,东方需要创造出一些与大西洋经济体相提并论的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东方国家也可以产生出更高的工资,应对新的挑战,促进整个科学思想、机械修补技术的发展及廉价劳动力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