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方的时代: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第4/26页)

博尔顿和其竞争者揭示了能源的真面目。虽然他们的革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1800年,英国制造商使用水车产生的能量是蒸汽发动机的3倍),然而这却是整个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进展最快的变革了。在近百年的时间中,技术变革粉碎了社会发展指数上限永远不可突破的神话。1870年,英国蒸汽发动机产生400万匹马力的动力,与4000万的人力相当。假如工业继续依靠人力的话,这些人所需的小麦将是英国小麦总产量的3倍多。化石燃料让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

巨大的差距:为什么中国、日本没有发明蒸汽机、纺纱机

当地人喜欢称我的家乡——英格兰中部地区斯托克为工业革命的摇篮。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此地是制陶场的中心。18世纪60年代,乔赛亚·韦奇伍德(Josiah Wedgwood)将机械化推广至制瓶业。斯托克遍布颇具工业规模的制陶场。这甚至影响到200年之后,就连我小时候的考古经历都烙上了韦奇伍德的印迹。那会儿,我正在考察从威尔登工厂后面那大堆垃圾中挖出的一个破罐子,而韦奇伍德当年就在威尔登工厂学手艺。

斯托克是个以煤炭、钢铁和泥土为主的城市。在我小的时候,大部分工人天没亮就起床,奔向矿坑、钢厂、制陶场。我的祖父是钢厂工人,父亲未满14岁就辍学下矿井了。在我念书的时候,不断有人告诉我,我们的祖先给英国添了彩,并且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还告诉我他们是如何的勇敢、坚毅和富有创意。但是却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是这片土地上的山川峡谷成了工业启蒙地,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

这个问题却是讨论中西方巨大差距之源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具体说来是在斯托克及其周边地区)而不是在西方世界的其他地方有什么必然的原因吗?如果没有必然关联,那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世界其他地方存在某种必然吗?或者说,工业革命必然会发生吗?

在本书开头,我谈道,即使这些问题的确是关于西方的领导地位是否形成于遥远的过去,对这些问题作答的专家们最多也就往后推四五百年来寻找答案。我认为,应把工业革命放到长远的历史中进行考察。我希望,到目前为止,我在本书前九章阐述的观点能够提供一个不错的解答。

工业革命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迅速地在大范围内促进了社会发展。若不考虑这一点,工业革命与历史上早期的改良运动就无异了。与早期其他迅速(或相对迅速)发动起来的运动一样,工业革命产生于历史上一个今人看来并非特别重要的时期。自农业起源以来,主要的核心地带已经通过殖民和模仿等方式,经过整合并扩大了,边缘地区的人采用了核心地带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时他们还将核心地带的理念融入环境迥然不同的边缘地区。这一过程时而显示出后发优势:公元前5000年,农民们发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谋生的唯一方式是灌溉,这样可以将这片平原变成一片新的核心地带;公元前1000年,当城市和国家扩展到地中海盆地时,产生了一种新的海上贸易形式;公元400年后,中国北方的农民向南迁徙,将长江以南的穷乡僻壤变成了一片沃土。以上这些时期无不体现了后发优势。

公元10世纪以后,当西方核心地带从地中海沿岸向北、向西扩展时,西欧国家终于发现新的海上技术可以将他们在地理上独居一隅、长期以来成为落后之源的劣势变成优势。与其说是按照设想,倒不如说是得益于机遇的垂青,西欧建造了一个新兴的海上帝国。此外,崭新的大西洋经济体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挑战。

没有谁可以保证欧洲会战胜这些挑战。罗马(公元1世纪)或中国的宋王朝(11世纪)也没有找到突破社会发展指数上限的方法。所有迹象表明,人力和畜力是动力的最终来源,识字的人不超过10%~15%,城市和军队的人数永远不会超过100万,社会发展指数永远都不会超过43分。但是,在18世纪,西方人却无视这些限制,他们出售能源,使以前发生的一切变得一文不值。

在罗马和中国宋朝失败的地方,西欧却取得了成功,这是因为那时产生了三个变化。第一,技术不断积累。每次社会发展衰退的时候,一部分技术就会消失,不过大部分技术不会,几个世纪过后,一些新的技术又会加入其中。因此,同一条河踏进两次、同样的技术有新发展的原则继续起作用。任何一个在公元1世纪和8世纪之间逼近社会发展指数上限的社会都和它们的前辈不同。它们做的会比逝去的更好,这点它们都知道,并且相信可以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