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方的时代: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第8/26页)
在西方,也只有在这里,一个崭新的以煤和铁为主的世界就要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我们能如此接近梦想。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1851年发表评论:“在本世纪前50年,我们希望可以实现美好的憧憬,这是一件令人高兴并引以为荣的事。在过去的50年中,社会空前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其进步之大令人吃惊。就文明的欧洲来看,在几个关键的地方,18世纪和19世纪的不同之处还是很明显的,这比公元1世纪和18世纪之间的差异还要大。”西方世界迅速发展,把世界其他地方抛在了身后。
西方世界轰隆隆地前进,而东方世界却沉寂异常
1872年10月2日,晚上7点45分,伦敦。这里将要出现一个著名的故事场景:“先生,我在这儿呢!”菲利斯·福格(Phileas Fogg)大步流星跨进俱乐部,叫喊着。虽然他在埃及被当成银行抢劫犯,在内布拉斯加受到北美印第安苏族人的攻击,在印度营救一个被迫自杀的漂亮寡妇,福格却做到了自己承诺的事。他在80天里环游地球,未耽误一分一秒。
这同样是个虚构的场景,但是和儒勒·凡尔纳的所有小说一样,《80天环游地球》也是以现实为依据的。1870年,一个名叫乔治·特雷恩(George Train)的人环游地球80天,“特雷恩”在英语中意为“火车”,名字取得真是恰到好处。当科学技术不能为他所用的时候[4],小说中的福格会转而依靠大象、雪橇和帆船以寻求帮助。但是如果没有崭新的工程项目的胜利完工——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旧金山——纽约铁路(同年完工)、孟买——加尔各答铁路(1870年完工)——福格和特雷恩都不可能顺利实现他们的旅行。正如福格出发前说的那样,世界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由于殖民主义者将新的生活方式带到周边世界,边缘地区的人们相互效仿、抵制抑或背井离乡,在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的同时,核心区域总在不断地扩张。19世纪与前几个世纪的不同仅仅体现在规模和速度上,但是这些不同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在19世纪以前,伟大的帝国占据了世界的各个部分,凭着自己的意愿兼并土地,但是新技术将这些界限淡化。社会发展领先的国家可以统治全球,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将化石燃料中的能量转化成动力彻底打破了距离对社会发展的制约。早在1804年,英国工程师展示了轻便高压的发动机,它可以推动客车沿着铁路运行。到了19世纪的头10年,类似的发动机可以开动划桨船。在另一代有灵感的人大胆尝试后,乔治·斯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著名的名为“火箭”的机车在利物浦——曼彻斯特的铁轨上运行,速度为每小时29英里[5]。用这台发动机开动的轮船能够跨越大西洋航行。社会发展改变了地理格局,并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轮船不受狂风和海浪的限制,不仅可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而且什么时候去都可以。人们在哪里铺设了铁路,货物就可以通过陆路运送到哪里,成本和海运一样便宜。
科学技术改变了殖民现状。1851~1880年间,500多万英国人(当时总人口为2700万)移居国外,大部分迁至北美——这片他们最重要的新天地。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称这次白种人的大规模迁徙为“白色瘟疫”。1850~1900年间,“白色瘟疫”队伍砍伐了美洲1.68亿英亩的森林,面积超过英国可耕种土地面积的10倍。1799年,一位旅行者曾记录,美国的先驱们“对树木有着不可容忍的极端厌恶之情……他们不带丝毫怜悯之心,砍伐了眼前所有的树……所有这些树遭遇着相同的厄运,经历着同样的浩劫”。100年之后,砍伐树桩的机器、喷火器和炸药让这伙人更为嚣张,他们对树的厌恶之情有增无减。
一个前所未有的农业发展高峰期促进了进展同样迅猛的城市的发展。1800年,纽约城区只有7.9万人口,而在1890年达到250万。此时,芝加哥成为世界的奇迹。芝加哥是个平原城市,在1850年人口只有3万。到1890年,它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因为芝加哥的发展,科克镇成了上流社会。这让评论家大为惊叹,一位评论家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