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变迁(第7/16页)

综上所述,今见《秩律》的二千石之前没有缺简,尽可以心安理得地把二千石,视作当时官阶的最高一秩。

三 “中二千石”秩级的形成

陈梦家先生认为:“二千石秩,后来增中、真、比为四等。”(15)据此论断,中二千石、真二千石和比二千石三秩,都是后来的事情,在禄秩进化的初期还不是如此。现从《秩律》看,陈先生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秩律》中确实只有二千石一秩,诸卿全是二千石;中、真、比二千石,是从“二千石”一秩衍生出来的。

先看中二千石。最早一例“中二千石”,见于汉景帝元年(前156年)诏。这诏书先叙孝文帝功德,随即下令:“其与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礼官具为礼仪奏。”(16)直到汉景帝时,史料中才出现“中二千石”,就是说“中二千石”的形成晚于《秩律》。

那么“中二千石”的“中”是什么意思呢?一种说法是释“中”为“满”。《汉书》卷八《宣帝纪》神爵四年(前58年)注:

如淳:太守虽号二千石,有千石、八百石居者,有功德茂异乃得满秩,(黄)霸得中二千石,九卿秩也。

颜师古云:汉秩二千石者,一岁得一千四百四十石,实不满二千石也。其云中二千石者,一岁得二千一百六十石,举成数言之,故曰中二千石,中者满也。

以“满秩”释“中”之说,为若干学者所采用。

然而劳榦先生不那么看。他认为颜师古所引月谷之数已是东汉之事,所以释“中”为“满”之说难以尽信;“鄙意中二千石之中,亦如中尉之中,犹言京师。京师之二千石乃对郡国之二千石而言。秦时九卿而外,于京师更无其他二千石,故居中之二千石皆九卿,九卿在皇帝之左右,故亦略尊于郡守。此当为中二千石之秩高于二千石之秩之由来也。汉世以后,在京师别置比卿之官,而其秩减于中二千石,于是京师原有中二千石以外又有二千石,于是论者不得其说,而辄以满二千石释中二千石。”(17)

释“中”为京师,“中”相对于“郡国”而言,我觉得这个意见很对。若逢中央与郡国的同级官职同名,则中央特加“中”字,其例甚多。例如同是二千石之“尉”,中央的尉称为“中尉”,列郡的尉称“郡尉”。中尉跟郡尉职掌相近,而以“中”、“郡”别之。请看如下史料:

1.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汉书·百官公卿表》)

2.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有两丞、候、司马、千人。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都船、武库有三丞,中垒两尉。又式道左右中候、候丞及左右京辅都尉、尉丞兵卒皆属焉。(《汉书·百官公卿表》)

3.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盭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汉书·百官公卿表》)

4.汉文帝时薄昭与淮南厉王书:今诸侯子为吏者,御史主;为军吏者,中尉主。(《汉书》卷四四《淮南王刘长传》)

先看第1条,它说明郡尉的职掌是“典武职”和“典甲卒”。“典武职”可能跟军吏选任有关。第2条只叙述了朝廷的中尉的属官兵卒,没说它“典武职”;但那可由第3、4条王国的情况间接推知:第3条记王国中尉“掌武职”,第4条记王国中尉主“军吏”;而西汉前期“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若王国中尉掌武职、主军吏,汉朝中尉应同。那么郡尉、中尉职掌相似,区别只是一“郡”一“中”而已,“中”指京师。

同类官职有“中”、“郡”之别的类似例子,又见《秩律》。如:

1.中发弩、枸指发弩,中司空、轻车,郡发弩、司空、轻车,秩各八百石。

2.中候,郡候,骑千人,卫将军候,卫尉候,秩各六百石。(第44页第445、446简,第194页释文)

同居八百石之秩,在朝则有中发弩、中枸指发弩、中司空、中轻车;在列郡则有郡发弩、郡司空、郡轻车。同为六百石之“候”,因朝、郡之别,也有中候、郡候之别。根据《汉表》,中尉的属官有候,“式道左右中候”就是隶属于中尉的,此外还有“北军中候”。这些中候,大概都由《秩律》中的中候分化而来,所以其“中”也是对“郡”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