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强弩神箭(第16/22页)

胡濙退出后,朱棣暗道:“想不到一日之内,两个人都对俺说相同的话,要我不理会建文的谣言,全心致力于经武纬文,振农兴商,打造‘永乐之治’。俺听得挺烦的,但不能说没有道理。今日我要再办一桩事,让后世的读书人永远记得俺。”

他拍了两下手,示意当差的太监入殿,再次传令:“到翰林院传解缙来见。”太监奉命离去后,朱棣忽然感到一阵倦乏,就坐在龙椅靠着养神,没想到片刻即睡着了。

待得朱棣醒来,日头已偏,他一惊而起,问道:“解缙在么?”门外解缙应声答道:“臣解缙在此恭候。”朱棣要他进来。只见解缙大步走入,虽在门外枯候了半个时辰,却面无异色,行止落落大方,见了朱棣跪下行礼道:“皇上终日操劳国事,略事养神,面上便有龙虎之色,非常人所能也。”

朱棣听了心中并无喜意,心想:“皇帝本非常人,这书呆子说的不是废话么?”但他自从杀了方孝孺后,自觉大大得罪了天下读书人,读书人表面不敢说,那枝笔却谁也管不住,从此便刻意对读书人客气些,是以口头上仍表歉意:“累先生久候,十分的罪过,快请坐下说话。”

解缙坐下了。奉茶毕,朱棣便长话短说,直截了当地道:“今日请解学士来,乃是要谈一件攸关国之文运至巨的大事。朕虽为一介武夫出身,然身为国君,深知文学之兴衰与社稷之兴衰实有密切关连,故特请学士进宫,谈谈你的看法。”

解缙很认真地听完了,回问道:“皇上所言极是,只不知圣意的那件大事为何,臣请闻其详。”

朱棣道:“自有文字以来,文以载道,然道有正道,亦有邪道,欲国之安者,须取正而舍邪。然天下古今文书浩浩不知其数,朕意将经史子集之书,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统统编成一本巨著,不嫌浩繁。解缙,你觉得如何?”

解缙闻言张大了口合不拢来,他虽是个才子,但从来也没想过这样一件伟大的工作,而这个构想居然出自一个自称武夫的皇帝,实在有些不可思议。他嗫嚅地道:“皇上……天纵英明,这工作太伟大了,须得……”

他尚未说完,朱棣已经打断道:“这件工作朕就派你来干。你要多少人、多少银两,计画好了来报,朕要亲自听听。”解缙心中又感动又感激,半晌说不出话来,最后只能简单地说道:“此乃震古铄今的文化巨著,臣愿竭诚尽忠,全力以赴,必不负陛下圣意。”

待解缙辞出,朱棣长长吁了一口气,这一日之内,他处理了四件大事,四件事都经过他深思熟虑,在新岁过年的十天里一一想好了施行的步骤和执行的人选,就在这一天之内都办好了。他心中立刻轻松了许多,伸了一个懒腰。小太监进门来换新茶,朱棣随口问道:“今日何日?”小太监回答:“正月十六。”

永乐二年元月十六,是一个创造历史的日子。

永乐二年三月,郑和回禀朱棣,出使南洋的计画已经规划完竣,要面圣详细报告。朱棣命郑和先到宫里密报计画大旨,不需相关部门协同,但就大原则让朱棣了解重点,细节以后再说。

就在宫中同一间议事偏殿里,郑和带了大叠文书及一卷长达丈余的地舆长卷,单独对朱棣做了报告。就在这个报告中,郑和大胆地提出建造巨型宝船六十二艘,加上去年原已令全国建造的各型海船一百八十艘,共载二万多人的部队出海的计画。

这是古今中外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伟大航海计画,符合朱棣的心意,却超出朱棣的预期!现在轮到朱棣眼睛发亮,心鼓如雷,他指着放在桌上的几张宝船设计图,颤声问道:“这宝船真能有这么大?”

郑和答道:“小人走访各地造船工坊,遍寻各地造船巧匠,请教渠等经验,海船最大究竟能造到多大。航行海上最须安全,经过彼等合力算计,认为如果由全国最好的资深工匠以上好木料来制造,当可造出数十丈长、十多丈宽的宝船,最大者可载上千人。”

朱棣不敢置信,问道:“十丈宽的船,水中阻力必大,如何行驶得动?”郑和道:“宝船的船体上宽下尖,可吃深水而得稳定,所谓宽十丈乃是指甲板宽度,船身吃水部分,仍是一般船形,大约六七丈宽,各种船只视需要而定。甲板需加宽,乃是为了可以于行船之上走马练兵。”